TOP

雾化治疗不是万能药!正确使用方法你掌握了吗?

2024-09-14 13: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接触并使用雾化吸入疗法。这种看似简单的给药方式因其便捷性和直观效果受到广泛欢迎,但许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雾化治疗绝非“万能灵丹”。只有真正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让这一现代医疗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雾化吸入的本质是将药物溶液或悬浮液转化成微小颗粒,借助专业设备形成气溶胶,使患者通过呼吸将药物直接送达呼吸道病灶部位。相较于口服或注射等传统途径,这种方式具有局部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小的优势。尤其对于哮喘、慢阻肺、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术后排痰困难的患者而言,规范使用的雾化治疗确实能带来显著疗效。然而正是这些优势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是咳嗽气喘都可以靠雾化解决,这种认知偏差往往导致治疗失败甚至病情加重。

在家庭场景中,自行配置药物成为最常见的错误源头。有些家长会擅自将抗生素、中成药注射液加入雾化器,殊不知某些成分可能刺激黏膜引发痉挛;更有甚者听信偏方使用食用盐兑水进行所谓“生理盐水雾化”,完全忽视了药物配伍禁忌和渗透压对细胞的影响。实际上,所有用于雾化的药物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且需要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精确计算剂量。例如儿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时,过量可能导致心率失常,而不足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设备的清洁维护同样是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残留在导管内的药液结晶不仅会滋生细菌,下次使用时还可能造成气道堵塞。正确的流程应该是每次用完立即用清水冲洗各个部件,每周定期消毒,并且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绝不能混用同一套装置。特别要注意的是,面罩型与口含嘴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选择不当会影响药物沉积率。婴幼儿配合度低时,家长常犯的错误包括强迫孩子在哭闹状态下接受治疗,此时快速浅表的呼吸反而使大部分药物停留在口腔而非深入肺部。

时间把控方面也存在普遍误区。很多人误以为雾化时间越长越好,实际上超过15分钟的持续吸入会导致气道湿度过高,诱发支气管痉挛。理想的治疗时长应控制在10-15分钟内完成,过程中保持平稳缓慢的深吸气配合屏息动作,这样才能确保药物有效沉降在细小支气管。治疗后必须及时洗脸漱口,防止残留激素类药物引起的声音嘶哑或口腔念珠菌感染。

特殊人群更需要个性化方案。孕妇使用某些成分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老年人因吞咽反射减弱要警惕误吸风险,合并心脏病的患者需监测用药后的心率变化。医生制定处方时会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用药史等因素,突然自行停药或更改频次都可能打破原有的治疗平衡。曾有案例显示,长期依赖雾化导致口腔菌群失调,继发反复咽喉感染的情况并不少见。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家用雾化机,消费者应当理性选择。并非功率越大效果就越好,关键要看能否产生适宜粒径的雾滴(理想范围为1-5微米)。一些廉价产品的噪声控制不佳,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抗拒治疗。建议优先选用具有医用认证标识的设备,并定期到医疗机构检测输出性能是否达标。

归根结底,雾化治疗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精准打击病灶,用错了则可能伤及自身。它从来都不是替代正规诊疗的独立解决方案,而是整体治疗方案中的组成部分。当我们摒弃“一招鲜吃遍天”的思维定式,以科学态度对待这项技术时,才能真正实现呼吸健康的管理目标。下次当你拿起雾化器时,请记住:正确的方法比药物本身更重要。

(胡旭 河南省胸科医院 结核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