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肾早筛别等体检!这几类人建议提前安排 “肾检查”

2025-05-10 16: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肾脏是人体沉默而坚韧的“排毒器官”,它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相当于100瓶大瓶装矿泉水的量,却很少在出现问题时发出明显“警报”。很多人习惯等年度体检才关注肾脏健康,但对某些高风险人群而言,这种“被动等待”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肾内科临床数据显示,肾脏疾病早期症状隐匿,等到出现明显不适时,肾功能可能已丧失50%以上。了解哪些人需要提前做肾脏早筛,才能主动守护肾脏健康。

一、肾脏“沉默”的特性,决定了早筛的重要性
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即使部分组织受损,剩余的肾单位也能暂时维持基本功能,因此早期肾脏疾病往往没有典型症状。等到出现明显的水肿、尿量减少、血压升高等症状时,肾功能损伤往往已较为严重,甚至进入不可逆阶段。

这种“沉默”的特性让肾脏疾病容易被忽视。常规体检中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虽能发现部分问题,但受检频率(每年一次)和项目局限性,可能无法及时捕捉早期病变。对高风险人群而言,提前进行针对性的肾脏筛查,能在肾脏损伤的早期阶段发现异常,通过干预延缓甚至阻止病情进展。

二、这几类人,肾脏早筛要“主动出击”
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几类人群因存在明确的风险因素,建议在常规体检之外,主动提前安排肾脏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1.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肾脏“相互影响”
高血压和肾脏疾病关系密切,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脏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影响肾功能;而肾脏功能下降又会反过来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的人群,肾脏受损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患病时间超过5年者,即使没有不适症状,也应定期进行肾脏筛查。

2.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是肾脏的“隐形杀手”
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持续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导致蛋白尿等早期肾脏损伤表现。糖尿病患者患病5年后,肾脏损伤风险明显上升,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者,应将肾脏检查纳入常规监测范围,不必等待年度体检。

3.有肾脏病家族史者:遗传因素不可忽视
肾脏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慢性肾病、多囊肾等疾病患者,自身患病风险会高于普通人群。这类人群应从年轻时就开始关注肾脏健康,提前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遗传相关肾脏病变。

4.长期服用药物或保健品者:警惕“药物肾损伤”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生素、化疗药)和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长期服用这类药物,或曾有过药物过敏史的人群,肾脏负担较重,建议定期进行肾脏检查,及时发现药物引起的早期肾损伤。

5.肥胖及代谢综合征人群:代谢异常伤肾脏
肥胖会导致肾脏长期处于高滤过状态,加重肾脏负担;代谢综合征(同时存在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肾脏损伤风险更是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即使没有不适,也应主动进行肾脏早筛,同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三、肾脏早筛该查什么?关键项目要做对
肾脏早筛并非项目越多越好,选择针对性的检查项目才能高效发现问题。肾内科医生通常推荐以下核心检查,可根据自身风险因素选择组合:

1.尿常规:发现早期肾脏损伤的“第一道防线”
尿常规检查简便、廉价,能发现尿蛋白、尿潜血等早期肾脏损伤的信号。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出现蛋白质或红细胞,若反复检测发现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潜血阳性则需警惕肾小球肾炎或泌尿系统其他病变。

2.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排泄能力
肾功能检查主要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其中血肌酐结合年龄、体重计算出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且数值越低,肾功能损伤越严重。

3.肾脏超声:观察肾脏结构变化
肾脏超声能清晰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帮助发现肾结石、肾积水、多囊肾、肾脏肿瘤等结构性病变。肾脏大小异常(如缩小)往往提示慢性肾脏损伤,而超声发现的结石等问题,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需要及时处理。

4.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更敏感的早期指标
这项检查比常规尿常规更敏感,能发现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等早期肾脏损伤的重要标志。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能更早发现肾脏损伤。

四、肾脏早筛的频率:根据风险等级调整
肾脏早筛的频率应根据自身风险等级确定,高风险人群需要更频繁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变化: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肾脏超声检查;

· 有肾脏病家族史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肾脏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

· 长期服药或肥胖人群: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 曾有肾脏损伤史者:根据医生建议缩短检查间隔,可能需要每1-3个月复查一次,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五、除了早筛,这些习惯能护肾
提前进行肾脏早筛是发现问题的手段,而养成护肾习惯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尤其对高风险人群而言,生活方式调整与早筛同样重要:

1.控制基础疾病,减少肾脏负担
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下;代谢综合征人群要通过饮食和运动改善肥胖、高血脂等问题,从源头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2.科学饮水,避免肾脏“缺水”
适量饮水能帮助肾脏排出代谢废物,正常人群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肾功能正常的高风险人群,无需刻意限制饮水,但也不宜过量;已有肾功能损伤或水肿的人群,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水量。

3.避免滥用药物,保护肾脏“滤过功能”
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不随意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品或偏方,减少药物性肾损伤的风险。

4.低盐饮食,减轻肾脏“工作压力”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建议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咸菜、腌制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

六、总结:肾早筛,为肾脏健康“主动把关”
肾脏的“沉默”特性让早期病变容易被忽视,等到常规体检发现问题时,可能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高血压、糖尿病、有肾脏病家族史、长期用药、肥胖等人群,属于肾脏疾病的高风险群体,应主动提前安排肾脏早筛,而不是被动等待年度体检。

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针对性项目,能早期发现肾脏损伤的信号;结合控制基础疾病、科学饮食、合理用药等护肾习惯,能有效降低肾脏疾病风险。记住,对肾脏健康而言,主动筛查比被动等待更重要,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肾脏始终保持“高效工作”状态。

(高铭霜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