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夜不能寐?中医带你认识“不寐”与安眠之道

2025-08-22 12: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中医千年智慧为你的睡眠支招。
你是否曾在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者睡眠浅薄,稍有一点动静就会醒来?在中医里,这被称为“不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眠。

中医认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称为“不寐”。轻者可能入睡困难,或睡而不酣,时睡时醒,或醒后难以再寐;重者则可能彻夜不眠。

一、什么是“不寐”

不寐,在中医古籍中也被称为“不得卧”、“目不瞑”。其基本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人体正常的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不寐。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二、不寐的常见原因

中医认为不寐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志失常: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例如,恼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而不寐;暴受惊恐可能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可致失眠。过量饮用浓茶、咖啡、酒等饮料也是常见原因。“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3. 劳逸失调:过度劳累会伤脾,过逸少动也会导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奉于心,致心神失养而失眠。
4. 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三、不寐的常见证型及表现

中医通常将不寐分为以下几种常见证型,并对证治疗:

证型 常见表现 治疗法则 代表方剂
心脾两虚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归脾汤
心胆气虚 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触事易惊,终日惕惕,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心肾不交 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肝火扰心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 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黄连温胆汤

四、中医如何治疗不寐

中医治疗不寐强调辨证论治,总体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1. 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用不同的方药。例如:

- 心脾两虚常用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黄芪、当归、龙眼肉等)。
- 痰热扰心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竹茹、半夏、陈皮等)。

2. 针灸推拿

- 针灸:常用穴位有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三阴交等,可根据辨证配穴。
- 推拿按摩:自行按摩太阳穴、风池穴、神门穴、内关穴等,或从印堂向头维、太阳穴方向推拿,有助于放松助眠。

3. 其他疗法

- 耳穴压豆:将王不留行籽等贴在耳部的心、肝、脾、肾、神门等穴位,定期按压。
- 中药足浴:选用磁石、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等药物煎汤泡脚,能宁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

五、生活调护:教你如何预防和改善睡眠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理活动应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1. 规律作息: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午休以20-30分钟为宜,不宜过长。
2. 饮食调理:晚餐宜清淡,不宜过饱,睡前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可适当食用一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百合、莲子、桂圆、红枣等。
3.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管理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4. 适度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散步等有氧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调和脏腑功能。但睡前避免剧烈运动。
5. 营造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暖、黑暗。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

睡前一个小妙招:尝试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温约40-45℃,泡至身体微微发热即可。这能帮助引火归元,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

记住:如果失眠问题严重且持续,请及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辨证论治是关键,切勿自行对号入座乱用药。

希望每位受困于“不寐”的朋友,都能在中医智慧的指引下,重获一夜安眠。

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 《景岳全书·不寐》

(赵瑞 邓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