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内科新视角:从肠道菌群看脾胃病的防治

2025-09-07 08: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中医内科领域,脾胃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病症。传统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个全新的视角逐渐浮现——从肠道菌群来探究脾胃病的防治。这一视角不仅为脾胃病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中医眼中的脾胃与脾胃病

  1. 脾胃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负责接受和容纳食物;脾主运化,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若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1. 脾胃病的常见类型与症状

脾胃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胃痛、胃胀、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胃痛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胃胀则感觉胃部胀满不适,影响食欲;消化不良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便秘则是排便困难,大便干结。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不愈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二、肠道菌群: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1.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

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大量微生物群落的总称,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它们与人体相互依存,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帮助分解一些人体自身无法消化的物质;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K、B族维生素等;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还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防止有害菌的入侵。

  1. 肠道菌群失衡与疾病的关系

当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或分布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不规律、滥用抗生素、精神压力大等。肠道菌群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除了胃肠道疾病外,还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研究发现,在一些脾胃病患者中,往往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

三、从肠道菌群看脾胃病的发生机制

  1. 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

中医的脾胃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能够为肠道菌群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正常代谢产物和功能活动也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例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1. 肠道菌群失衡引发脾胃病的机制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引发脾胃病。有害菌的大量繁殖会产生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肠道菌群失衡还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使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此外,肠道菌群失衡可能通过肠 - 脑轴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脾胃的调节功能失常,从而出现胃痛、胃胀等脾胃病症状。

四、基于肠道菌群的脾胃病防治策略

  1. 饮食调理

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对于脾胃病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为有益菌提供营养。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同时,适当食用一些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豆制品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

  1. 中药治疗

许多中药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一些健脾益胃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衡。研究发现,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此外,一些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的中药也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脾胃病起到治疗作用。

  1. 情志调节

精神因素对肠道菌群和脾胃功能都有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脾胃病患者应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和脾胃功能。

从肠道菌群这一新视角来认识脾胃病的防治,为中医内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和情志调节等综合措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脾胃功能,有望为脾胃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一领域会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中医内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梦茜 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