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磁共振:精准 “捕捉” 脑梗塞病灶,为卒中救治抢时间

2025-04-10 08: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我国,脑卒中(俗称“中风”)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而脑梗塞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脑梗塞发病急、进展快,每延误1分钟,就可能有190万个脑细胞因缺血坏死,且损伤往往不可逆转。因此,能否在黄金时间窗内精准定位病灶、明确病情,直接决定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在众多医学影像检查中,磁共振成像(MRI)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成为“捕捉”脑梗塞病灶的“火眼金睛”,为卒中救治争分夺秒,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一、认识脑梗塞:大脑的“缺血危机”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入脑组织,使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的疾病。脑血管就像滋养大脑的“河流”,一旦“河道”堵塞,下游的“农田”(脑组织)就会因缺水而“枯萎”。这种堵塞可能由血栓(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栓塞(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栓随血液流动堵塞脑血管)等原因引起。

脑梗塞的危害极大,且与发病后的救治时间密切相关。发病3-4.5小时是脑梗塞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在这个时间段内若能及时开通堵塞血管,可最大程度挽救濒临坏死的脑组织,降低残疾风险;若延误治疗,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严重时甚至会昏迷、死亡。然而,脑梗塞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轻微头晕、肢体麻木,容易被忽视,这就需要借助精准的医学检查手段,快速识别病灶,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二、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优势的“双重突破”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人体内氢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激励后产生的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检查技术。与传统的X线、CT检查不同,MRI不依赖电离辐射,而是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图像,安全性更高,尤其适合需要多次复查的脑梗塞患者。

在脑梗塞诊断中,MR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超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大脑结构复杂,不同脑组织的密度差异较小,而MRI能够清晰显示大脑皮层、灰质、白质、脑室等细微结构,甚至可以分辨出缺血早期的脑组织改变。当脑血管堵塞后,脑组织会先出现水肿、细胞毒性损伤等早期缺血表现,这些细微变化在CT图像上往往难以察觉,但MRI通过T1加权像、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DWI)等不同序列,能够精准捕捉到这些早期病灶,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其次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MRI可以通过调整扫描参数,获得不同侧重点的图像,例如T2加权像对脑组织水肿敏感,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的范围和程度;而弥散加权成像(DWI)则是诊断急性脑梗塞的“金标准”,它能够在脑梗塞发病后30分钟内就检测到缺血病灶,比CT提前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发现病变。此外,MRI还可以进行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等多方位扫描,全面展示病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最后是无辐射损伤。脑梗塞患者往往需要在治疗后定期复查,观察病灶变化和治疗效果,而CT检查存在电离辐射,多次检查可能对身体造成潜在危害。MRI则完全没有辐射,即使是长期、多次复查,也不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儿童患者以及需要长期随访的人群。

三、磁共振“捕捉”病灶:为卒中救治按下“加速键”
在脑梗塞的诊疗流程中,磁共振的作用贯穿了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以及预后判断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卒中救治争取时间。

(一)早期诊断:30分钟锁定“元凶”
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是救治的关键,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是MRI诊断急性脑梗塞的核心技术。当脑组织发生缺血时,细胞外液会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肿胀,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受到限制。DWI能够敏感地检测到这种水分子弥散受限的变化,在脑梗塞发病后30分钟内即可显示出高信号的缺血病灶,精准锁定堵塞血管所对应的缺血区域。

相比之下,CT检查在脑梗塞发病早期(尤其是6小时内)对病灶的检出率较低,约有30%-50%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的CT图像上无法发现明显病灶,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而MRI通过DWI序列,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早期病灶,让医生在第一时间明确诊断,避免因延误诊断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例如,一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的患者,到医院后立即进行MRI检查,DWI序列在右侧大脑半球发现高信号病灶,医生结合患者症状和检查结果,迅速判断为急性脑梗塞,并在黄金时间窗内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最终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二)病情评估:精准判断病灶范围与血管情况
明确诊断后,医生还需要了解病灶的范围、严重程度以及脑血管的堵塞情况,才能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MRI的多种序列可以协同作用,完成全面的病情评估。例如,T2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能够清晰显示脑组织水肿的范围,帮助医生判断病灶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程度;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则可以无创地显示脑血管的走行、狭窄或堵塞部位,无需注射造影剂就能评估颅内动脉(如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等)的病变情况。

通过MRA检查,医生可以快速了解脑血管堵塞的位置和程度,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取栓治疗或其他血管再通治疗。例如,若MRA显示患者大脑中动脉主干完全堵塞,且发病时间在取栓治疗的时间窗内(通常为发病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医生会立即安排取栓手术,通过介入手段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恢复脑部血流。这种精准的病情评估,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还能降低治疗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三)治疗随访:动态监测病灶变化
脑梗塞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灶的吸收情况、是否出现新的缺血灶以及脑血管的再通情况,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MRI凭借其无辐射、高分辨力的优势,成为治疗随访的首选检查手段。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对比患者不同时期的MRI图像,例如通过DWI序列观察急性病灶是否转化为慢性病灶,通过FLAIR序列观察脑组织水肿是否消退,通过MRA序列观察堵塞的血管是否再通或是否出现新的狭窄。这些动态变化的信息,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脑出血、脑梗死进展等),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指导。

四、磁共振与其他检查:各有所长,协同发力
在脑梗塞的诊疗中,除了MRI,CT检查也是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二者各有所长,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协同使用。CT检查的优势在于扫描速度快(通常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价格相对较低,且对脑出血的诊断敏感性极高。由于脑梗塞患者在治疗前需要排除脑出血(若存在脑出血,则不能进行溶栓、取栓治疗),因此在患者急诊入院时,医生通常会先进行CT检查,快速排除脑出血,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但CT检查对急性脑梗塞早期病灶的检出率较低,且存在辐射损伤,因此在排除脑出血后,若患者病情允许,医生会进一步安排MRI检查,以精准定位缺血病灶、评估脑血管情况。例如,对于发病时间较短(如3小时内)、疑似急性脑梗塞的患者,急诊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后,立即进行MRI检查(尤其是DWI序列),能够快速明确是否存在缺血病灶及病灶范围,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发病时间较长(如超过6小时)或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MRI检查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病情,为后续的综合治疗方案制定提供详细信息。

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内固定板等)、无法配合长时间MRI检查(如烦躁不安的患者、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则无法进行MRI检查,此时CT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血管造影等)就成为重要的替代手段。因此,在脑梗塞的诊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检查手段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诊疗服务。

五、结语:科技赋能,守护大脑健康
脑梗塞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其救治的核心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磁共振成像技术凭借其高分辨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在脑梗塞发病早期精准“捕捉”缺血病灶,为医生提供详细的病情信息,为卒中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高场强MRI、功能MRI(fMR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脑梗塞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脑梗塞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在脑梗塞的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脑梗塞患者带来福音,守护大众的大脑健康。

(许晓辉 内黄县人民医院 核磁共振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