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脑袋被撞的情况 —— 可能是走路时不小心撞到门框,也可能是运动时被球砸到头部,或是不小心摔倒时头部着地。很多人看到脑袋没流血、表面没伤口,就觉得 “没事”,简单揉一揉就不再关注。但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中,头部撞击的危险往往不在于 “是否流血”,而在于可能隐藏在颅内的损伤。即使表面没有伤口,颅内也可能出现出血、水肿等问题,这些问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却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了解那些比出血更该警惕的 “隐形信号”,才能及时发现危险,避免延误治疗。
一、脑袋被撞没流血,为啥仍有风险?
头部的结构非常特殊,头皮、颅骨、脑膜、脑组织层层包裹,形成了对大脑的保护。但撞击产生的外力,可能会穿透头皮和颅骨的保护,对颅内组织造成损伤,这种损伤往往不会在表面留下痕迹,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1. 颅内出血:“看不见的出血” 更危险
头部受到撞击时,颅内的血管可能会因外力震荡而破裂出血。这类出血发生在颅内,表面看不到任何伤口,早期出血量较少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出血量逐渐增加,血液会压迫周围的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若不及时发现,可能会引发脑疝 —— 脑组织被挤压到颅骨的缝隙中,压迫脑干等关键部位,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昏迷、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率极高。
2. 脑震荡与脑挫伤:“功能性损伤” 易被忽视
除了出血,撞击还可能导致脑震荡或脑挫伤。脑震荡是大脑功能的暂时性紊乱,可能没有明显的器质性损伤,但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记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部分人症状轻微,休息后会缓解,却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症状反复;脑挫伤则是脑组织出现了轻微的损伤、水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头痛、恶心,若水肿逐渐加重,也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引发更严重的症状。
3. 迟发性损伤:“延迟出现的危险” 最易漏诊
最危险的是 “迟发性颅内损伤”—— 头部撞击后当时没有任何不适,甚至检查也未发现异常,但在撞击后的数小时、数天甚至一周内,突然出现症状。这种迟发性损伤可能与撞击后血管缓慢破裂、颅内水肿逐渐加重有关,由于早期无症状,很容易被忽视,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损伤已比较严重,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二、脑袋被撞后,这些 “隐形信号” 出现,必须立即就医
头部被撞后,无论是否流血,只要出现以下 “隐形信号”,就说明可能存在颅内损伤,必须立即前往医院神经外科就诊,通过头颅 CT、磁共振等检查明确情况,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1. 意识异常:从 “短暂失神” 到 “昏迷” 都需警惕
意识状态是判断颅内损伤最关键的信号,即使是轻微的意识异常,也可能提示严重问题:
· 短暂意识丧失:撞击后突然失去意识,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后清醒,清醒后可能对撞击过程没有记忆(逆行性遗忘),这是脑震荡的典型表现,也可能是颅内出血的早期信号;
· 意识模糊:清醒后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说话含糊不清,或对周围环境、人物识别困难,比如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认不出家人,说明大脑功能可能受到了损伤;
· 嗜睡或难以唤醒:撞击后总想睡觉,即使被叫醒也很快又入睡,或需要用力呼喊、拍打才能唤醒,这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表现,需立即检查。
2. 头痛呕吐:“剧烈且持续” 的症状别忽视
头痛、呕吐是颅内压升高的常见症状,头部被撞后若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 剧烈头痛:头痛程度剧烈,呈持续性加重,休息后也无法缓解,甚至因头痛难以入睡、无法正常活动,可能是颅内出血或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
· 喷射性呕吐:呕吐呈 “喷射状”,不是普通的恶心后呕吐,而是突然用力喷出,这是颅内压升高的典型表现,比普通呕吐更具危险性,提示颅内损伤可能已比较严重;
· 呕吐频繁:即使是普通呕吐,但频繁发生,每次呕吐后头痛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也需及时就医。
3. 感官与运动异常:“细微变化” 藏着大问题
撞击可能损伤大脑中负责感官和运动的区域,导致出现细微的感官或运动异常,这些变化容易被忽视,却可能是颅内损伤的信号:
· 视力与听力异常: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看东西有重影)、眼前发黑,或听力下降、耳鸣、耳朵里有异常响声,可能是撞击损伤了视觉或听觉相关的脑组织;
· 平衡与协调障碍:走路时突然步态不稳、东倒西歪,或站立时无法保持平衡,容易摔倒,可能是小脑(负责平衡功能)受到损伤;
· 肢体麻木无力:一侧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感,或感觉无力,比如无法正常抬起手臂、无法握紧拳头,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癫痫发作,提示大脑运动区域可能存在损伤或出血。
4. 其他异常信号:“小症状” 也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上述明显症状,头部被撞后若出现以下 “小症状”,也需警惕:
· 鼻腔或耳朵流出异常液体:鼻腔或耳朵突然流出清澈的液体(可能是脑脊液),或流出带血丝的液体,可能是颅骨骨折导致脑膜破裂,脑脊液漏出,这种情况容易引发颅内感染,需立即就医;
· 面色苍白与呼吸异常:撞击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可能是颅内损伤影响了呼吸中枢,或伴随休克风险,需紧急处理;
· 情绪与性格异常:突然出现情绪暴躁、易怒、焦虑,或性格发生明显改变,比如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可能是大脑额叶(负责情绪和性格)受到损伤的表现。
三、脑袋被撞后,正确的 “处理步骤” 要记牢
头部被撞后,无论是否有明显症状,都应按照正确的步骤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加重损伤,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 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休息
撞击后不要继续活动,尤其是不要剧烈运动、奔跑、跳跃,应立即找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头部略微抬高(可垫一个薄枕头),避免头部过低导致颅内压升高。休息时尽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减少大脑的负担,让大脑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2. 密切观察症状,做好 “观察记录”
休息期间,需要有人在旁陪伴,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上述 “隐形信号”,同时做好记录:包括撞击发生的时间、撞击的部位和力度、出现的症状及时间(如几点开始头痛、几点出现呕吐)、症状的严重程度变化(如头痛是否加重、呕吐次数是否增加)。这些记录能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3. 不要随意用药,避免掩盖症状
很多人头部被撞后会出现头痛,习惯自行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但这种做法非常危险。止痛药可能会掩盖头痛的真实症状,让原本逐渐加重的头痛看起来 “有所缓解”,干扰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延误颅内损伤的发现。若头痛难忍,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药。
4. 出现异常立即就医,不要拖延
只要观察到任何上述 “隐形信号”,无论症状轻重,都应立即前往医院神经外科就诊,不要等到症状加重才就医。就医时需携带好观察记录,向医生详细描述撞击情况和出现的症状,配合医生进行头颅 CT 等检查。即使首次检查未发现异常,若后续仍出现新的症状,也需再次就医复查,排除迟发性颅内损伤的可能。
四、这些 “高危人群” 头部被撞后,更需警惕
不同人群头部被撞后的风险不同,以下 “高危人群” 即使撞击力度不大、表面无伤口,也需更加警惕,建议撞击后直接就医检查,不要仅靠观察症状判断:
1. 儿童与婴幼儿:头部发育未成熟,损伤风险更高
儿童和婴幼儿的颅骨较薄、脑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对撞击的耐受度较低,即使是轻微撞击,也可能导致颅内损伤。且婴幼儿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症状(如头痛、头晕),仅能通过哭闹、烦躁、拒奶、嗜睡等表现传递不适,容易被家长忽视。因此,儿童和婴幼儿头部被撞后,无论是否有明显症状,都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排除颅内损伤风险。
2.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恢复能力差
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脑血管硬化等问题,头部被撞后更容易出现颅骨骨折、颅内出血,且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能力下降,可能出现了颅内损伤却没有明显不适,等到症状明显时,病情已比较严重。此外,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差,颅内损伤后的治疗难度更大,并发症更多,因此头部被撞后应立即就医检查,不可拖延。
3.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病情可能加重损伤
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病史)、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头部被撞后风险更高。高血压患者撞击后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加重颅内出血;脑血管疾病患者脑组织本身就比较脆弱,撞击后更容易出现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撞击后颅内出血的概率更高,且出血后难以自行止血,容易导致出血量增加。这类人群头部被撞后,无论症状如何,都应立即就医检查。
五、总结:脑袋被撞别只看 “流血”,关注 “隐形信号” 才是关键
脑袋被撞后没流血,不代表 “没事”,那些隐藏在颅内的损伤,往往比表面出血更危险。了解并警惕意识异常、头痛呕吐、感官运动异常等 “隐形信号”,掌握正确的处理步骤,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重视,才能及时发现颅内损伤,避免延误治疗,守护大脑健康。
记住,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任何头部撞击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使撞击力度不大、表面没有伤口,也要密切观察症状,出现异常立即就医,这才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的做法。
(蒋焕静 郑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