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焦虑到失眠?这些信号提醒你该给心理“减压”了

2025-07-24 18: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凌晨三点,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你辗转反侧的脸。明天的汇报PPT还没改完,孩子的学区房首付还差一大截,父母的体检报告上又多了几个异常指标……思绪像脱缰的野马,在无数个“万一”里狂奔。你以为这只是“最近压力大”,却没意识到,身体早已用各种信号发出了“心理超载”的警报。焦虑是生活的常态,但当它开始扰乱睡眠、吞噬精力,甚至改写你的生活轨迹时,或许是时候停下脚步,给心理做一次“减压体检”了。

一、焦虑的双重面孔:正常焦虑与病理性焦虑

焦虑并非天生的“敌人”。正常的焦虑是人类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如同大脑的“安全预警系统”。考试前适度紧张,能让你更专注地复习;过马路时警惕车辆,会让你更谨慎地规避风险。这种焦虑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面对截止日期、重要面试等具体场景,且强度与现实威胁相匹配。当事件结束,焦虑会自然消退——就像演讲结束后,紧绷的神经会瞬间放松。

但当焦虑脱离现实根基,演变成持续、过度的担忧,甚至干扰正常生活时,就可能成为病理性焦虑。它像一个失控的警报器,即使没有危险,也会持续发出刺耳的轰鸣。比如有人整天担心“家人出门会出车祸”,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甚至因此拒绝让家人外出;有人总觉得自己“肯定会得绝症”,频繁去医院做检查,哪怕结果正常也无法安心。这种焦虑不仅毫无益处,还会逐渐侵蚀身心健康。

二、身体不会说谎:焦虑超载的6大信号

心理压力的积累,往往先在身体上显现。这些看似“莫名”的不适,其实是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

-睡眠障碍:这是焦虑最常见的表现。你可能躺在床上数小时无法入睡,大脑像放电影一样回放各种担忧;或者频繁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眠;即便睡够8小时,也感觉身体从未放松,白天依旧疲惫不堪。长期失眠又会反过来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躯体疼痛:焦虑会让肌肉持续紧绷,引发头痛、肩颈僵硬、腰背酸痛等症状。这种疼痛往往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按摩或药物只能暂时缓解,根源在于心理压力。比如有人一到周一就头痛欲裂,周末却自动好转,这很可能是对工作的焦虑在“作祟”。

-消化系统紊乱:大脑与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心理压力会直接影响胃肠功能。你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反胃、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医学上称为“肠易激综合征”,这类问题在焦虑人群中尤为常见。

-情绪失控:焦虑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会变得异常敏感。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躁易怒,或是莫名哭泣;原本能轻松应对的挫折,现在却觉得“天塌了”;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懒得说话、懒得社交。

-注意力“碎片化”:焦虑会让人的注意力像被撕扯的纸片,无法集中。工作时频频走神,读书时一句话要反复读几遍才能理解,记忆力也明显下降,经常忘记钥匙放在哪里、答应别人的事转头就忘。

-过度警觉:长期焦虑的人,会像时刻准备战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过度敏感。比如睡觉时稍有响动就会惊醒,在人群中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甚至对手机铃声、敲门声都感到莫名恐惧。

这些信号单独出现时,可能只是身体的偶然不适,但当它们结伴而来、持续超过两周,且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时,就该警惕:心理的“压力容器”已经满了。

三、给心理减压:从“应急处理”到“日常维护”

面对焦虑,不必等到“崩溃边缘”才行动。就像给气球放气,及时减压才能避免爆炸。

应急处理:给焦虑“踩刹车”

当焦虑感突然袭来,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时,试试“5-4-3-2-1感官着陆法”:找出身边5种能看到的东西(如台灯、绿植),4种能触摸到的东西(如衣服的质感、桌面的温度),3种能听到的声音(如窗外的鸟鸣、自己的呼吸),2种能闻到的气味(如茶香、洗衣液味),1种能尝到的味道(如嘴里的薄荷味)。通过聚焦当下的感官体验,能快速将大脑从“担忧未来”拉回“现实安全区”。

此外,“478呼吸法”也能快速平复情绪:用4秒吸气,屏住呼吸7秒,再用8秒缓慢呼气,重复几次,就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缓解紧张。

日常维护:给心理“建堤坝”

长期减压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像为心理修筑一道“防洪堤”:

-运动是天然的“减压药”: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快乐激素”),有效缓解焦虑。研究表明,坚持运动的人,焦虑水平比不运动的人低30%左右。

-给“想太多”按下暂停键:焦虑的人总习惯“预演灾难”,可以试试“担忧时间法”——每天固定15分钟(比如晚8点到8点15分)作为“专门担忧时间”,其他时候一旦出现担忧念头,就告诉自己“现在不是担忧时间,等8点再说”。这能避免焦虑占据生活的全部时间。

-重建“支持系统”:向信任的人倾诉,能大大减轻心理负担。不必担心“麻烦别人”,真正的亲友会因被需要而感到价值。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情绪释放阀”。

-学会“课题分离”:很多焦虑源于过度承担责任,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就是我的错”“同事不开心肯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对”。试着区分“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你能做的是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至于结果和他人的反应,往往超出你的控制范围。

如果尝试了这些方法,焦虑依旧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人际关系,甚至出现持续的悲观绝望,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能帮你找到焦虑的根源,认知行为疗法(CBT)等专业技术对缓解病理性焦虑有明确效果;当焦虑达到疾病程度时,精神科医生可能会结合药物治疗,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让“失控的警报器”恢复正常。

结语

焦虑就像水位,正常的水位能推动生活向前,过高则会淹没幸福。当失眠成为常态,当身体频频发出警报,当内心被莫名的担忧填满时,请别再说“忍忍就过去了”。给心理减压不是“矫情”,而是对自己的温柔以待。

就像定期给汽车做保养,心理也需要适时的呵护。承认自己“压力大了”,学会用科学的方式释放,才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守住内心的平静与从容。毕竟,能好好睡觉、踏实生活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幸福。

(武焕斋 南乐县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