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秒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能三天三夜不睡觉写方案,下一秒就突然跌入谷底,连起床都觉得耗尽了全身力气。”这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真实感受。这种被称为“情绪过山车”的心理疾病,让患者在躁狂的高峰与抑郁的深谷间反复摇摆,不仅折磨着自己,也让身边人无所适从。然而,它并非“性格反复无常”,而是一种需要科学认识和规范治疗的精神疾病。了解它的真相,才能帮助患者找到“情绪的平衡点”。
一、认识双相情感障碍:不止是“情绪波动”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情绪、精力和行为的极端波动,这种波动远超正常的情绪起伏,如同“情绪的海啸”,具有周期性和破坏性。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
双相Ⅰ型的典型表现是至少出现一次躁狂发作,可能伴随抑郁发作。躁狂期的患者会陷入“精力过剩”的状态:睡眠需求急剧减少,每天只睡3-4小时却毫无倦意;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说话语速飞快,话题跳跃,旁人难以跟上;自我评价极度膨胀,可能觉得自己“能力超群”,进而做出冲动决策——比如疯狂购物刷爆信用卡、贸然投资、甚至进行危险行为。这种状态至少持续一周,且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部分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Ⅱ型则以轻躁狂和抑郁发作为主,没有严重的躁狂期。轻躁狂时,患者会感到情绪高涨、创造力爆发,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甚至给人“状态极佳”的错觉。但这种状态同样伴随隐患:可能因过度自信而答应无法完成的任务,或因冲动社交引发麻烦。而抑郁期与单相抑郁症类似,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且持续时间更长(至少两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出现“混合状态”——同时存在躁狂和抑郁的特征:比如既感到绝望无助,又控制不住地烦躁易怒;想躺在床上不动,却又思维混乱、坐立不安。这种状态下,患者的自杀风险会显著升高。
二、“情绪过山车”的根源: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大脑生病了
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复杂,本质是大脑神经调节系统的“失控”,与“意志力”“性格”无关。现代医学研究已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其生物学基础。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失衡是关键。躁狂期多巴胺过度活跃,让人精力充沛、情绪亢奋;抑郁期5-羟色胺分泌不足,则导致情绪低落、动力缺失。此外,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和冲动控制)、杏仁核(负责情绪处理)功能异常,使得患者无法有效调节情绪反应,如同“油门和刹车同时失灵”。
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直系亲属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个体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10倍以上;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另一方患病概率高达70%。但遗传并非唯一因素,环境诱因也会“触发”疾病:童年期创伤(如虐待、忽视)、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长期睡眠剥夺、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等,都可能在遗传基础上诱发症状。
临床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多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约25岁),但由于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在发病后5-10年才得到正确诊断。比如,轻躁期常被误认为“性格开朗”“工作狂”,抑郁期则被当作“普通抑郁症”,这种误诊可能导致治疗方向错误,加重病情。
三、治疗与管理:给“情绪过山车”装上“稳定装置”
双相情感障碍虽然复杂,但并非“不治之症”。通过科学治疗和系统管理,绝大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回归正常生活。其核心是“药物治疗为基础,心理干预和生活管理为辅助”,如同给“情绪过山车”装上“稳定装置”。
1.药物治疗:控制“情绪的极端波动”
mood stabilizers(心境稳定剂)是治疗的核心,能有效预防躁狂和抑郁发作,如同“情绪的锚”。常用药物包括锂盐、丙戊酸钠等,它们能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稳定神经元的兴奋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需长期服用,且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精准调整——剂量不足无法控制症状,过量则可能引发副作用(如手抖、肾功能影响),因此必须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于急性发作期,可能需要短期联合用药:躁狂期可联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快速控制兴奋症状;抑郁期需谨慎使用抗抑郁药(避免诱发躁狂),通常在心境稳定剂基础上小剂量添加。
2.心理治疗:学会“驾驭情绪的技巧”
药物能稳定神经,而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学会管理情绪。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方法,通过识别“躁狂期的过度乐观”和“抑郁期的自我否定”等扭曲认知,建立更客观的思维模式。比如,当患者出现“我能在一天内完成所有工作”的躁狂想法时,医生会引导其理性评估:“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步骤?以往完成类似工作需要多久?”
家庭治疗也至关重要。很多家属因不理解疾病,会在患者躁狂时指责“不切实际”,在抑郁时催促“振作起来”,这些反应可能加重患者的病耻感。家庭治疗能帮助家属了解疾病特点,学会提供支持(如提醒用药、关注睡眠)而非评判,营造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3.生活管理:避开“情绪的触发开关”
患者自身的生活管理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规律作息:睡眠紊乱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触发因素——熬夜可能诱发躁狂,过度睡眠则可能加重抑郁。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周末也不熬夜或睡懒觉,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监测情绪变化:记录“情绪日记”,每天简单评分(如1-10分,1代表极度抑郁,10代表极度躁狂),并标注可能的诱因(如“今天没睡好,情绪分8分,有点冲动购物”)。当分数持续偏离正常范围(如连续3天超过7分或低于3分),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刺激物: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等会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可能诱发情绪波动;某些娱乐性药物(如摇头丸)更是明确的“禁忌”,可能直接导致严重躁狂或抑郁发作。
-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促进神经递质分泌,帮助稳定情绪,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可能因疲劳诱发抑郁)或剧烈运动(可能因兴奋诱发躁狂)。
四、给患者与家属的话:接纳是平衡的开始
对患者而言,双相情感障碍的康复不仅是“控制症状”,更是“学会与疾病共处”。不必因疾病否定自己——很多历史名人(如梵高、丘吉尔)都被推测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他们在症状稳定期创造了卓越成就。承认“我需要治疗”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坚持规范治疗,才能在“情绪的平原”上稳步前行。
对家属和社会而言,理解与接纳比“鼓励”更重要。当患者处于躁狂期,不要指责其“不切实际”,而是温和提醒“我们可以慢慢规划”;当他们陷入抑郁,不要说“开心点”,而是陪伴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我在这里”。减少偏见和评判,为患者提供一个“允许波动”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更有信心面对治疗。
结语
双相情感障碍如同一场“情绪的地震”,时而喷发炽热的岩浆(躁狂),时而陷入冰冷的裂缝(抑郁)。但它并非不可预测的灾难——通过科学的治疗、系统的管理和周围人的支持,患者完全可以找到“情绪的震中”,让生活回归平稳。
重要的是记住:双相情感障碍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反复发作不是“没毅力”,而是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信号。当社会能以平常心看待这种“情绪的波动”,当患者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平衡的生活就不再是遥远的目标。
在“情绪过山车”上,找到平衡的钥匙,其实就在科学认知与温柔接纳的手中。
(武焕斋 南乐县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