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精神疾病需要终身服药吗?关于药物治疗的常见误区

2023-05-23 16: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旦吃了精神类药物,就再也离不开了。”“吃药会把人吃傻,不如硬扛。”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让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对药物治疗充满恐惧,甚至宁愿忍受痛苦也拒绝用药。然而,这些观念大多源于误解。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有其科学规律,既不是“终身捆绑”的枷锁,也不是“洪水猛兽”。澄清误区,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康复的助力。

一、误区一:精神疾病必须终身服药

“终身服药”是精神疾病治疗中最常见的恐惧来源。但事实上,是否需要长期服药,取决于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阶段,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轻度精神疾病,如首次发作的轻度抑郁症、焦虑症,在症状完全缓解后,经过规范的巩固治疗(通常3-6个月)和维持治疗(6-12个月),多数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停药。例如,一位因工作压力引发焦虑症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调节症状消失,坚持巩固治疗半年后,在医生评估下成功停药,后续通过规律作息和压力管理,多年未复发。

对于中度至重度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由于复发率较高(首次发作后复发率约50%,三次发作后复发率超过80%),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但“长期”不等于“终身”,部分患者在病情稳定多年后,可在医生密切监测下尝试减量或停药。即使需要长期用药,其目的也是“预防复发”,如同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并非“依赖药物”。

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可达到“临床痊愈”,实现停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近半数可在病情稳定2-3年后尝试逐步减药。关键在于: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需满足“症状完全缓解、社会功能恢复、维持治疗足够时长”等条件,擅自停药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二、误区二:药物会“损伤大脑”,让人变傻

“吃了药脑子会变笨”的担忧,让许多患者对药物望而却步。这种误解多源于对药物副作用的片面认知。

精神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的平衡,就像胰岛素调节血糖、降压药调节血压一样,目的是让“失衡的大脑功能”恢复正常。目前临床使用的新一代药物(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SSRIs类抗抑郁药)安全性已大幅提升,合理使用不会损伤大脑结构或导致永久性认知衰退。

部分患者服药初期出现的“反应变慢、注意力下降”,多是药物的短期副作用,如镇静作用导致的暂时性嗜睡、思维迟缓。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用药1-2周后逐渐适应,或通过调整剂量、更换药物缓解。相反,若拒绝治疗,精神疾病本身(如抑郁症的思维迟缓、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损害)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远比药物副作用更严重、更持久。

研究表明,及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认知功能(记忆力、注意力)的保留程度显著高于未治疗者;规范使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大脑海马体(负责记忆与情绪的区域)体积萎缩速度明显减慢。这说明,科学用药不仅不会“变傻”,反而能保护大脑功能。

三、误区三:症状消失就可停药,无需巩固

“感觉好了就停药”是导致精神疾病复发的最常见原因。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认为“病已经好了”,擅自停药,结果很快复发,甚至病情加重。

精神疾病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通常4-8周)、巩固期治疗(防止症状复燃,通常4-6个月)、维持期治疗(预防复发,根据疾病类型持续数月至数年)。症状消失只是“急性期治疗达标”,此时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尚未完全稳定,潜藏的病理机制可能仍在活动。

以抑郁症为例,急性期用药让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消失,但大脑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神经可塑性修复还需时间。若此时停药,复发风险高达70%;而完成巩固和维持治疗后,复发率可降至30%以下。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是如此,即使症状完全缓解,大脑中异常的神经通路仍需长期药物干预来稳定,过早停药会让病情“卷土重来”,且复发次数越多,治疗难度越大。

判断是否可以停药,需由医生综合评估:除症状消失外,还需满足“社会功能恢复(如正常工作、社交)”“睡眠、食欲等生理指标正常”“情绪调节能力提升”等条件,且减药过程需循序渐进,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撤药反应”(如头晕、焦虑、症状反跳)。

四、误区四:中药比西药更安全,没有副作用

“中药无毒副作用,能根治精神疾病”的说法,让不少患者盲目依赖中药,放弃规范治疗。这是极具风险的认知误区。

首先,中药并非没有副作用。许多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含有麻黄、附子等成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部分所谓“安神中药”非法添加了西药成分(如氯氮平、安定),剂量不明,反而增加中毒风险。临床中,因服用偏方中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病情恶化的案例并不少见。

其次,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中药能“根治”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核心是大脑神经递质、神经环路的病理性改变,中药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难以实现精准调节。对于轻度症状,中药可能作为辅助手段缓解不适;但对于中重度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单纯中药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甚至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科学的态度是:中药可作为西药治疗的补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但不能替代规范的西药治疗。选择治疗方案的核心是“疗效确切、副作用可控”,而非“中药还是西药”。

五、误区五:服药就是“病入膏肓”,是耻辱

“吃精神类药物很丢人”的病耻感,让许多患者“偷偷吃药”甚至拒绝治疗。这种观念源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社会偏见,而非药物本身的问题。

精神疾病是大脑功能的异常,如同糖尿病是胰腺功能异常、高血压是血管功能异常,都是需要药物干预的疾病。服用抗抑郁药与服用降压药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维持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正如没人会因吃降压药感到羞耻,服用精神类药物也不应被贴上“耻辱”标签。

事实上,主动服药恰恰是“积极康复”的表现。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并通过科学手段控制病情,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态度。随着社会对精神健康的重视,“服药治疗”正逐渐被理解和接纳——就像戴眼镜矫正视力、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一样,药物只是帮助身体恢复平衡的工具。

结语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既不是“终身捆绑”的枷锁,也不是“洪水猛兽”的毒药。它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手段,如同桥梁,帮助患者从“病痛的此岸”走向“康复的彼岸”。

是否需要长期服药,取决于疾病特点和个体情况,应由医生科学评估;药物的副作用远小于疾病本身的危害,且多数可通过规范用药控制;症状消失不等于治愈,巩固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中药不能替代西药的核心作用;而服药更不是“耻辱”,而是勇气的体现。

消除对药物治疗的误解,才能让更多患者摆脱恐惧,主动接受治疗。毕竟,精神疾病的康复,既需要药物的助力,更需要科学认知的护航。当社会能以平常心看待“精神疾病服药”,当患者能坦然面对治疗,康复的道路才会更加通畅。

(武焕斋 南乐县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