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被误解的精神分裂症:不是“疯癫”,而是大脑生病了

2024-10-09 16: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他是不是疯了?”当人们在影视剧中看到有人语无伦次、举止怪异,甚至出现暴力行为时,常常会下意识地将其与“精神分裂症”画上等号。这种根深蒂固的误解,让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笼罩在“疯癫”“危险”的污名化阴影中。事实上,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本质是大脑功能出现了病理性异常,如同糖尿病是胰腺出了问题、冠心病是心脏血管出了问题一样,它与“性格缺陷”“道德败坏”毫无关联。揭开误解的面纱,科学认识这种疾病,是对患者最基本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一、打破刻板印象:精神分裂症≠“疯疯癫癫”

大众对精神分裂症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影视剧的夸张演绎。在屏幕上,患者往往被塑造成时而暴躁伤人、时而呆滞麻木的形象,仿佛“分裂”成了多个截然不同的人格。但这些都是对疾病的严重误读。

首先,精神分裂症与“人格分裂”完全是两种疾病。人格分裂(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核心是一个人身上出现多个独立的人格状态,而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指的是“思维、情感、行为之间的分裂与不协调”——比如脑子里想的和嘴上说的脱节,内心感受与外在表情不符。患者不会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在感知、思维等方面出现了异常。

其次,暴力并非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特征。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对他人施加暴力,反而更容易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少数患者出现的攻击行为,多与病情未得到控制、存在被迫害妄想(比如坚信别人要伤害自己)有关,并非疾病本身的必然表现。相比之下,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出现自伤行为的比例远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再者,“疯疯癫癫”只是部分急性期症状。很多患者在缓解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甚至在学术、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就。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虽患精神分裂症,却凭借对博弈论的贡献改变了经济学研究,这正是疾病可控的有力证明。

二、科学认识:精神分裂症是大脑的“病理性故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精神疾病,其本质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改变,而非“思想出了问题”。现代医学研究已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它的生物学基础。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大脑内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失衡是重要诱因。多巴胺系统过度活跃可能导致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而谷氨酸系统功能异常,则可能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比如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思维、决策)体积缩小、功能低下,海马体(参与记忆加工)发育不良,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信息处理和情绪调节能力。

遗传因素在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直系亲属中有患者,其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0%;双方均患病,概率则增至40%。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一定会遗传,环境因素同样关键——孕期感染、出生时缺氧、童年期创伤、长期压力等,都可能在遗传基础上“触发”疾病。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可分为三类,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大脑功能异常直接相关:

-阳性症状:指“原本不存在的异常体验”,包括幻觉(最常见的是幻听,比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议论自己)、妄想(比如坚信自己被跟踪、被监视,或认为自己有特殊身份)、思维紊乱(说话没有逻辑,比如东拉西扯、答非所问)。这些症状是大脑信息加工系统“出错”的结果,患者往往对其深信不疑。

-阴性症状:指“正常心理功能的减退或缺失”,比如情感淡漠(对亲人漠不关心,没有喜怒哀乐的表达)、意志减退(对工作、生活毫无目标,整日无所事事)、社交退缩(拒绝与人交流,甚至闭门不出)。这些症状常被误解为“性格内向”,却恰恰是疾病影响社会功能的关键。

-认知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能力减弱等。患者可能无法完成简单的计算,难以跟进对话内容,这也是他们难以维持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原因。

三、治疗与康复:疾病可控,偏见更需“治愈”

精神分裂症虽然严重,但并非“不治之症”。现代医学已形成成熟的治疗体系,多数患者在规范治疗后能有效控制症状,回归正常生活。

药物治疗是核心手段。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缓解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随着医学发展,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副作用更小,不仅能控制症状,还能改善部分认知功能。需要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擅自停药、减药会导致病情复发,而反复复发会增加治疗难度。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同样重要。在药物控制症状后,认知行为治疗能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异常思维;家庭治疗可改善家庭成员对疾病的认知,减少指责、歧视,营造支持性的康复环境。职业康复训练则能帮助患者重建工作能力,比如通过模拟工作场景、技能培训,让他们逐步回归职场。

然而,比疾病本身更阻碍康复的,是社会的偏见与歧视。很多患者及家属因“病耻感”不敢就医,导致病情延误;部分患者康复后,因病史被单位拒绝录用、被社区孤立,不得不再次封闭自己。这种“社会性排斥”会让患者陷入绝望,甚至放弃治疗。

事实上,经过规范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风险并不高于普通人。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与接纳——像对待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一样,理解他们需要药物维持大脑功能;像关心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当社会能以平常心看待这种疾病,患者才能更勇敢地面对治疗,更顺利地回归社会。

四、早期识别:这些信号值得警惕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如果出现以下表现且持续超过1个月,应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

-感知异常:频繁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或看到不存在的事物,且对此深信不疑。

-思维异常:说话突然变得没有逻辑,比如突然说“有人在我脑子里装了芯片,控制我的想法”;或对日常问题的回答变得离奇,比如问“吃饭了吗”,答“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行为异常:突然变得孤僻,拒绝社交;或出现重复、无意义的动作,比如反复洗手、自言自语。

-情绪异常:原本开朗的人突然变得冷漠,对家人朋友毫无情感反应;或情绪波动极大,毫无缘由地哭泣、愤怒。

这些早期症状常被忽视或误解为“压力大”“性格变了”,但及时干预能显著降低疾病进展的速度和严重程度。

结语

精神分裂症不是“疯癫”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的大脑疾病。它的发生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异常等因素相关,就像身体会生病一样,大脑也可能出现“故障”。患者不是“怪物”,而是被疾病困扰的普通人,他们需要的是治疗,而非排斥;是理解,而非恐惧。

消除误解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改变偏见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替代刻板印象。当我们能平静地说出“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就像得了糖尿病一样需要治疗”时,这个社会才算真正走向了文明与包容。而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不被病耻感束缚,才是走向康复的正确路径。

(武焕斋 南乐县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