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青春期的“风暴”还是疾病的信号?——识别与应对青少年情绪障碍

2025-09-09 16: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青春期是人生中充满变化的阶段,身体快速发育、自我意识觉醒、社交圈扩大,但与此同时,情绪波动、叛逆行为常被视为“成长的烦恼”。然而,当持续的情绪低落、社交回避、自伤行为出现时,这些可能并非简单的“青春期风暴”,而是情绪障碍的疾病信号。据统计,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焦虑障碍患病率约为6%-8%,但仅30%的患儿接受过专业治疗。识别情绪障碍的早期信号,科学干预,是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情绪障碍:被误解的“心灵感冒”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疾病,其本质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心理韧性不足与环境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成人不同,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常表现为“行为化”:

· 情绪信号:持续2周以上的悲伤、易怒、对兴趣活动丧失热情,或情绪在极端高涨(如冲动消费、彻夜不眠)与低落(如自我否定、嗜睡)间快速切换。

· 行为信号:社交退缩、拒绝上学、沉迷网络,或出现自伤行为(如割腕、烫伤)、谈论自杀。

· 生理信号:不明原因的头痛、胃痛、失眠或嗜睡,体重骤增或骤减。

二、情绪障碍的“催化剂”:多因素交织的困境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成因复杂,通常涉及生物、心理、环境三重因素:

1. 生理基础:青春期激素水平剧烈波动(如雌激素、睾酮)直接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与边缘系统(控制情绪)发育不同步,导致青少年易冲动、情绪化。

2. 心理特质:内向敏感、完美主义倾向、抗挫折能力弱的青少年更易陷入负面思维循环。例如,一次考试失利可能被解读为“人生失败”,进而引发自我否定。

3. 环境压力:学业竞争、家庭冲突(如父母离异、过度控制)、校园欺凌、社交媒体攀比(如“完美人设”展示)均可能成为压垮青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科学应对:从识别到干预的全流程策略

1.早期识别:用“观察清单”打破误区

家长和教师需警惕将情绪障碍误认为“叛逆”或“矫情”。可通过以下“红黄灯”信号快速筛查:

· 红灯信号(需立即就医):自伤行为、自杀念头、完全拒绝进食或社交、幻觉或妄想。

· 黄灯信号(需专业评估):持续情绪低落超过2周、成绩骤降且无明确原因、过度依赖酒精或药物。

工具推荐:使用《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青少年版或《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进行初步自评,若总分≥10分需寻求专业帮助。

2.综合治疗:心理+药物+社会支持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青少年识别并纠正负面思维(如“我什么都做不好”);家庭治疗通过改善亲子沟通模式(如减少指责、增加共情)缓解家庭压力;团体辅导则通过同伴支持降低病耻感。

· 药物治疗:对于中重度抑郁或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 社会支持: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可组织青少年互助小组;家长需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非暴力沟通”),避免将自身焦虑传递给孩子。

3.预防为先:构建“心理韧性”保护网

· 培养健康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每日30分钟运动(如跑步、瑜伽)可促进多巴胺分泌,稳定情绪。

· 提升抗压能力:通过“暴露疗法”逐步面对恐惧(如公开演讲);教授“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急性焦虑。

· 优化社交环境:鼓励青少年参与线下兴趣活动(如绘画、音乐),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教会他们设置“数字边界”(如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不超过1小时)。

四、结语:打破沉默,让阳光照进心灵

青少年情绪障碍不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疾病。家长需摒弃“病耻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社会需完善心理援助热线和危机干预机制。只有多方协作,才能帮助青少年穿越情绪的“迷雾”,在成长中收获坚韧与希望。

记住: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个温暖的拥抱、每一次专业的求助,都可能成为挽救一个年轻生命的“救命稻草”。

(沈姣 河南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精神七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