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肺癌五年生存率不足20%,而早期肺癌(Ⅰ期)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超80%。这一显著差异凸显了肺癌早筛的重要性。在众多筛查手段中,低剂量CT(LDCT)凭借其高敏感性和低风险性,成为肺癌早期发现的首选工具。
一、传统筛查手段的局限性
X线胸片曾是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但其局限性日益凸显。由于肺部组织与肋骨、纵隔、横膈等结构重叠,X线胸片难以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病灶。研究显示,X线胸片组肺癌死亡率未显著下降,而低剂量CT组肺癌死亡率降低20%。
二、低剂量CT的技术优势
低剂量CT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如降低管电流、管电压)和采用迭代重建算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将辐射剂量降至常规CT的1/5至1/10(约1-2mSv,相当于人体半年自然本底辐射量)。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超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层厚1-2毫米)结合AI辅助诊断系统,可发现直径<2毫米的微小结节,对磨玻璃样病变的检出率显著优于X线胸片。
多维度评估:通过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结节形态、边缘特征及与血管关系,为恶性风险评估提供关键信息。
快速无创:检查过程仅需2-3分钟,无需注射造影剂,适合高危人群年度筛查。
三、适用人群与筛查方案
以下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
年龄50-75岁;
吸烟≥20包年(如每天1包烟、吸烟20年,或每天2包烟、吸烟10年),包括戒烟不足15年者;
被动吸烟者(每日接触二手烟≥15分钟、持续20年以上);
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铀、砷等接触≥1年);
慢性肺部疾病(COPD、弥漫性肺纤维化);
肺癌家族史(一级亲属患肺癌)。
筛查流程:
首次筛查发现结节者,根据结节大小、密度(实性/亚实性)制定随访计划(3-12个月复查);
直径≥8毫米的实性结节或任何大小的亚实性结节,建议增强CT或PET-CT进一步评估;
高度怀疑恶性者,需进行穿刺活检或胸腔镜手术。
四、低剂量CT的局限性及应对
尽管低剂量CT是肺癌筛查的首选,但仍需注意:
假阳性问题:约15%-30%的筛查结果为假阳性(多为良性肉芽肿、纤维灶),需通过重复扫描或PET-CT鉴别。
过度诊断风险:部分惰性肺癌(如原位腺癌)可能无需立即治疗,需多学科团队(MDT)评估干预必要性。
特殊人群限制:严重肺气肿、金属植入物或极度肥胖患者可能影响图像质量,需结合临床判断。
五、肺癌预防
戒烟:吸烟者患肺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30倍,戒烟10年后风险降至非吸烟者水平;
环境防护:避免厨房油烟暴露(使用抽油烟机、减少煎炸),保持室内通风;
职业防护:接触石棉、氡等有害物质者需佩戴防护装备;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硒(坚果、海鲜)的食物,可能降低肺癌风险。
低剂量CT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著改善肺癌预后。对于高危人群,每年一次的低剂量CT筛查是保护生命的有效投资。同时需理性看待筛查结果:发现结节不必恐慌,遵医嘱随访或进一步检查即可。
(温泽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