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定的。 妇产科使用的超声检查(包括B超、彩色多普勒等)基于声波成像原理,其本质是通过探头发射高频机械波(超声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形成图像。这种技术完全不涉及电离辐射或电磁辐射,与X光、CT等利用射线穿透人体的检查方式有根本区别。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中国卫健委均明确指出,医学诊断用超声波在常规操作下是安全的,不会对胎儿或母体造成电离损伤。
不过,部分人可能因“辐射”一词产生误解。实际上,这里的“波”仅指机械振动传递的能量形式,类似于敲鼓时产生的声浪,而非具有生物危害性的粒子束。现代超声设备的参数设置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例如峰值负压、热指数和机械指数均控制在安全阈值内,进一步降低了潜在风险。
一、孕期反复做超声会伤害胎儿吗?
目前主流医学观点认为,在必要医疗目的下规范进行的超声检查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但需注意以下几点科学认知与实践原则:
安全性基础:无明确证据表明合理使用有害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符合诊疗指南的超声暴露未显示出致畸、流产率增加或生长发育异常的风险。例如,一项纳入数万例孕妇的队列研究发现,按临床需求完成的常规产检超声与新生儿出生缺陷无统计学关联。这是因为人体组织对超声波的吸收率极低,且胎儿周围有羊水作为天然缓冲层,可有效分散能量密度。
潜在争议点:热效应与空化作用的理论担忧
极少数情况下,若长时间聚焦高能量于同一部位(如持续照射超过30分钟),理论上可能引发局部温度轻微升高或微小气泡形成(空化效应)。然而,实际临床中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医生会根据检查部位调整探头压力、缩短扫描时间,并避免在敏感区域(如眼球)过度停留。以四维彩超为例,虽然成像更立体生动,但其工作频率仍远低于安全上限。
关键前提:“必要性”与“适度性”
1. 按需而非滥用
我国《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建议:正常妊娠通常进行5-6次系统超声评估(含NT筛查、大排畸、生长监测等),特殊情况如多胎妊娠、并发症高危人群可适当增加次数。盲目追求“纪念照式”拍摄或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属于过度医疗行为,应严格禁止。
2. 操作者资质至关重要
经验丰富的医师能精准控制扫描范围、角度和时长,例如测量胎儿双顶径时仅需短暂定点定位,而非全腹扫查;诊断胎盘位置异常时优先选择经腹部路径而非阴道超声。
3. 设备先进性辅助安全保障
现代彩超机配备实时功率监测功能,当检测到输出强度超标时会自动报警提示调整参数。此外,三维/四维模式仅改变数据处理方式,并不增加物理能量输出。
二、对比其他影像学手段的优势凸显
相较于MRI(磁场干扰)、CT(X射线剂量累积),超声仍是孕期首选影像学方法。例如,怀疑前置胎盘出血时,急诊床旁超声可在数分钟内完成诊断,而等待MRI预约可能导致病情恶化;评估胎儿心脏结构异常时,胎儿心脏彩超的空间分辨率已接近成人水平且无创无痛。
三、总结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孕妇而言,遵循医嘱完成的常规超声检查是利大于弊的必要诊疗措施。它不仅能早期发现染色体异常软指标(如颈项透明层增厚)、结构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还能动态监测胎盘功能、脐带血流阻力等关键指标,为围产期管理提供依据。当然,公众也应理性看待新技术应用,拒绝非必要的商业性胎儿摄影项目,共同维护母婴健康权益。
(司彩凤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