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白细胞低到多少要打升白针?一文看懂风险等级

2025-08-22 12: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疗过程中,白细胞计数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它的变化能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当白细胞数量降低时,身体抵御感染的能力会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而升白针作为提升白细胞数量的有效手段,其使用时机和方式备受关注。

一、白细胞降低的等级划分

白细胞降低的程度不同,对身体的影响和风险等级也有所差异。通常根据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将白细胞减少分为四个等级:

I级:白细胞计数在3.9-3.0×10⁹/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1.9-1.5×10⁹/L。此阶段白细胞虽有减少,但身体仍有一定的免疫能力,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

II级:白细胞计数处于2.9-2.0×10⁹/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1.4-1.0×10⁹/L。这时身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感染的几率有所增加,但通常还未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III级:白细胞计数在1.9-1.0×10⁹/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9-0.5×10⁹/L。此为重度白细胞减少,身体的免疫防线较为脆弱,极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IV级: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⁹/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这是极其危险的情况,患者随时可能遭受严重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了解升白针的分类

升白针主要分为长效和短效两种类型,它们在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

长效升白针:其有效成分为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后,它能够持久地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生成白细胞,为身体提供较为长期的白细胞支持。不过,使用长效升白针有时间限制,要求勿在使用化疗药物前14天到化疗后24小时内注射,以免影响化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短效升白针:即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也被称为“解救升白针”。它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需要每天注射以维持白细胞水平。同样,短效升白针也有使用禁忌,要避免在给予化疗药物的前24小时内以及给药后的24小时内使用,防止与化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三、升白针的使用并非一概而论

并非只要白细胞减少就必须使用升白针。对于I-II级中轻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一般不建议立即使用升白针。此时,可以通过食补来增强身体的营养,提高免疫力,如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像瘦肉、鱼类、新鲜蔬果等。同时,也可以口服一些升白药物,如地榆升白片、芪胶升白胶囊、利可君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白细胞的生成和恢复。

而当白细胞减少达到III-IV级时,情况就较为危急,患者感染的风险大幅增加,这时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升白针来迅速提升白细胞数量,增强身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四、升白针的使用策略

升白针的使用主要分为治疗性使用和预防性使用两种情况。

预防性使用

一级预防:对于接受高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由于其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较强,发生严重白细胞减少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均建议预防性使用升白针治疗。对于接受中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需要结合患者的相关风险评估因素,如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既往有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史等。若患者具有≥1条相关风险评估因素时,建议预防性使用升白针。而对于接受低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发生严重白细胞减少的几率相对较低,不建议预防性使用升白针。

二级预防:如果患者在前1个化疗周期中发生了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意味着患者的身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骨髓抑制较为明显。那么在下个化疗周期,就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升白针,以降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治疗性使用

对于接受预防性使用短效升白针的患者,如果出现粒缺性发热,说明身体已经发生了感染,且白细胞数量严重不足,此时应继续使用短效升白针治疗,以尽快提升白细胞水平,控制感染。而接受预防性长效升白针治疗的患者,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额外给予短效升白针治疗。但是,如果中性粒细胞<0.5×10⁹/L,且持续时间≥3天,说明身体的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感染的风险极高,这时就需要考虑加用短效升白针进行补救治疗,以增强身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白细胞降低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健康问题,不同风险等级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了解白细胞降低的风险等级和升白针的使用策略,有助于患者和家属在面对白细胞减少时做出正确的决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保障身体健康。

(徐金芝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