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孔维敏:急腹症之消化道穿孔

2023-09-05 04: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我们身边不乏很多爱啤酒配炸鸡,烧烤的朋友,经常饮食不规律,当发生腹痛时常常误以为是饮食不卫生,吃坏肚子所致,殊不知是消化道穿孔的原因。消化道穿孔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如果延误治疗,很容易出现化脓性腹膜炎,甚至感染性休克,是一类危及生命的疾病,也称“危险的腹痛”。

什么是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是指消化道的壁因各种原因发生破裂,导致胃肠内容物泄漏到腹腔。穿孔可发生在食管、胃、小肠或大肠。它是一种急症,常导致腹膜炎和败血症,需要迅速诊断和治疗。

导致消化道穿孔的原因

炎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是造成消化道穿孔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胃溃疡逐渐加重,不断向深部发展,最终贯穿消化道内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较胃溃疡穿孔多见,穿孔部位常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偏小弯侧和近幽门的胃前壁。此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应激性溃疡、结肠憩室等也可导致消化道穿孔。

肿瘤侵袭:如结肠癌、胃癌等。随着肿瘤进展,病变部位不断向周围侵袭,最终破坏管壁,导致穿孔。

机械损伤:腹部撞击、交通事故、内镜检查、插管、手术等使腹部遭受钝伤或刀伤,可导致消化道破损穿孔。各类锐物,如鱼骨、牙签进入消化道内穿破管壁,也可造成穿孔。

肠道缺血:某些疾病如肠梗死可导致消化道管壁长期缺血,造成组织局部坏死、穿孔。

腹腔内感染:部分阑尾炎患者可因为感染形成局部脓肿,脓肿破溃后可造成管壁穿孔。

消化道穿孔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突发性腹痛:通常是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可能伴有腹部绞痛。

腹部胀气:穿孔后胃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导致腹部明显膨胀。 

发热和寒战:感染和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发热和寒战。   

恶心和呕吐:由于腹腔炎症和胃肠道受影响,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

二、体格检查

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腹部检查时,可能发现压痛和反跳痛,提示腹膜炎。 

腹部平软:严重穿孔的患者可能出现腹部僵硬。

三、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计数,以评估感染和贫血情况。 

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评估全身状态和代谢状况。

四、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腹部X线可显示腹腔内游离气体,这是穿孔的经典征象。  

腹部超声:帮助识别腹腔积液和气体,评估腹腔内的异常。   

腹部CT扫描:提供详细的图像,有助于确认穿孔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内的炎症和并发症。

五、内镜检查

内镜下检查:有时可用于确定穿孔的具体位置和原因为诊断提供帮助,但在急性穿孔情况下,通常不首选内镜检查。

消化道穿孔的治疗

保守治疗是急性消化道穿孔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通常,保守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生素治疗,以防止感染;二是通过胃管减压,以减少胃内的压力。

在抗生素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这通常是口服或静脉注射的形式,并且可能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以确保穿孔部位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胃管减压是通过插入胃管来减少胃内的压力。这种措施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减少胃内容物对腹部的刺激,从而有助于穿孔的愈合。在接受胃管减压治疗期间,患者可能需要暂时禁食,以进一步减少胃内的压力和刺激。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能涉及穿孔的缝合以及可能的部分胃切除。手术方法因患者情况和穿孔位置而异,可能包括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等。

在治疗后,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一些康复治疗。包括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的风险。医生可能会建议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和咖啡因等,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此外,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以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再次穿孔。这可能包括抗酸药、消炎药和抗溃疡药物等。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并可能需要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

如何预防消化道穿孔?

①少吃油炸、腌制、生冷食刺激性食物。

②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③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④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⑤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⑥饮水择时: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⑦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

(孔维敏 长垣市人民医院 内镜检查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