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疝气概述与成因
疝气的定义:疝气,医学上称为“疝”,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了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的现象。腹外疝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腹壁薄弱处的膨出物,俗称“疝气”。
疝气的主要成因:
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结构发育不完善,如鞘状突未闭合,形成潜在的通道。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腹壁强度。
后天性因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增高;重体力劳动、举重、剧烈运动等使腹壁承受过大压力;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造成腹壁薄弱;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逐渐萎缩、变薄,抵抗力下降。
疝气的类型:根据发生部位和内容物不同,疝气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腹股沟疝(包括直疝和斜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其中,腹股沟疝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疝气的90%以上。
症状表现:疝气的典型症状为腹壁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咳嗽、用力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挤后肿块可回纳腹腔。部分患者伴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可能出现嵌顿、绞窄等并发症,引发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尤其是站立位和卧位对比观察)初步判断是否患有疝气。必要时进行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疝囊内容物、疝口大小及周围组织情况。
治疗方式:一旦确诊为疝气,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即疝修补术。手术方法有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两种,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及医生建议决定。对于无症状的小型疝或因其他原因暂时无法手术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佩戴疝带、避免诱发因素等。
二、预防疝气发生的措施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增加腹内压、诱发疝气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疝气风险。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腹内压升高,应适时变换体位,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
避免过度用力:无论是提重物、剧烈运动还是排便时,都应避免突然用力或持续用力过猛,以减少对腹壁的冲击。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便秘等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应及时就医并有效控制。
术后护理与康复: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应按医嘱进行伤口护理,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促进切口良好愈合,防止形成切口疝。
定期体检:尤其对于有家族史、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检查,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疝气隐患。
三、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保持均衡营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肠道不适;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锻炼: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腹壁肌肉力量。但要避免剧烈的腹肌训练或举重等可能增加腹内压的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会引起慢性咳嗽,酒精可导致肝脏疾病,两者都可能间接增加疝气风险。因此,戒烟限酒对预防疝气有益。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女性经期要注意私处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过紧的内裤或裤子,减少对腹股沟区域的压迫。
及时就医:若发现腹部异常包块,尤其是伴有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或拖延治疗。
总之,预防疝气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消除各种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同时加强自身保健,提高身体抵抗力。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上疝气的风险,保障自身的健康。
(李伟 确山县任店镇卫生院 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