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岳飞飞:抽动障碍知多少:揭开神秘面纱,共筑温暖理解

2023-06-16 11: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具体特征表现为: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固定或游走性的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快速的收缩动作。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一、抽动障碍的症状、分类及特征

抽动障碍的症状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常见形式主要包括眨眼、皱鼻、撅嘴等面部动作,以及点头、甩头、耸肩等头颈部的动作,还有挺胸、吸腹、扭腰等胸腹部的动作,以及手指抖动、伸腿、蹬足等四肢的动作。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常见表现形式有清嗓子、咳嗽、突然出现没有意义的音节、单词、短语、秽语等。

根据抽动症状的持续时间、参与抽动的身体部位及肌群不同,抽动障碍可以进一步分类为简单性抽动及复杂性抽动。常见的简单性抽动一般包括眨眼、皱鼻、歪嘴、摇头、耸肩、甩手、清嗓子等。复杂性抽动则包括蹦跳、跑跳旋转、屈身、拍打自己和猥亵行为等运动性抽动,以及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等发声性抽动。

抽动障碍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广泛性:即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2)复杂性: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3)波动性: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4)短暂性: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

二、抽动障碍的病因

抽动障碍的病因迄今不明,但研究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儿童抽动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家系调查发现10%~60%的抽动障碍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单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75%~90%,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8%~23%。此外,抽动障碍儿童家庭中患有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强迫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也影响抽动症的发病,如社会心理因素、感染免疫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等。家庭或学校的不良环境,如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不良生活事件,父母管教过严、苛刻、挑剔、宠溺等不良教育习惯,同学嘲笑、教师要求过高、考试压力大等不良学校因素,均可导致儿童抽动症的发生。临床观察发现,反复感冒、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常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提示感染及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抽动症发病的影响因素。其余因素如母孕期精神受刺激、情绪不稳,胎儿出生时窒息、羊水吸入、难产,儿童颈椎损伤、过敏、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等情况均可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有研究表明本病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内源性阿片肽、5-HT异常等有关。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抽动障碍的发生也有关。

三、抽动障碍的影响

抽动障碍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深远地波及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

身体健康受损:长期的肌肉抽动可能导致肌肉疲劳、酸痛,甚至影响骨骼发育,尤其是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此外,频繁的喉部发声抽动还可能引起咽喉不适、声带损伤等问题。

心理健康受创:抽动症状往往让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异类”,遭受嘲笑和排挤,进而引发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还可能加剧抽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障碍频发:抽动症状发作时的注意力分散,使得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听讲或完成作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对于孩子的学业发展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社交能力受限:由于抽动症状的影响,孩子在社交场合中可能表现得紧张、尴尬,难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其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

家庭负担加重: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他们不仅要四处求医问药,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确保其身心健康。

四、抽动障碍的治疗

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盐酸硫必利、氟哌啶醇等;α2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单胺能拮抗剂,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其他药物,如托吡酯等。免疫调节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患儿也是一种选择,可以使用皮质激素、血浆交换或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方式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对于链球菌DNA检查阳性的患儿,还需结合青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联合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行为疗法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包括精神控制训练、习惯反转训练、奖励疗法等。奖励疗法通过奖励,使患儿能够通过自主抑制抽搐来延长抽搐的间歇时间,加强自我抑制抽搐的能力。

中医治疗:中医药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越来越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有中草药、中成药内服,针灸、推拿、耳穴、头皮针等疗法外治,以及中国传统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锻炼等。

行为干预:包括教育干预、家庭支持、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教育干预是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家庭支持则要求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减少看电视、玩游戏、看手机的时间也是预防和治疗抽动障碍的重要措施。

五、抽动障碍的预防与预后

抽动障碍的预防十分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抽动症的认识和理解,为抽动症患儿提供包容、接纳的环境,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健康成长。

抽动障碍的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大部分抽动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解;30%~50%的患者病减轻;5%~10%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抽动障碍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

六、结语

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通过综合治疗、家庭支持、社会理解和关爱,大多数孩子可以有效控制抽动障碍,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共筑一个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

(岳飞飞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