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意外伤害难以完全避免。面对紧急情况,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够挽救生命,减少伤害,而错误的急救措施则可能加重伤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旨在科普小儿急救中的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帮助家长和社会公众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一、常见的小儿急救误区
鼻出血:仰头止血法
误区:许多家长在孩子流鼻血时会让孩子仰头,认为这样可以止血。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血液倒流至喉咙和气管,引起窒息危险;若血液流入胃内,还可能刺激胃壁引发呕吐。
正确做法:让孩子坐着或站着,头稍微向前倾,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孩子双侧鼻翼,持续压迫止血5-10分钟。同时,可以用冰袋冷敷前额或头颈部,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若出血量大或不止,应及时就医。
烧烫伤:涂抹牙膏、酱油等
误区:一些家长在孩子烧烫伤后会涂抹牙膏、酱油、大酱等物品,认为这样可以缓解疼痛或促进愈合。但这些物品不仅无助于治疗,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正确做法: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15-20分钟,然后小心去除衣物(必要时用剪刀剪开),避免强行脱衣造成皮肤撕脱。接着在冷水中浸泡肢体10-20分钟,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简单包扎后送往医院。
跌倒或坠床:立即抱起摇晃
误区:孩子跌倒或坠床后,家长往往急于抱起孩子摇晃以安抚情绪。但这种做法可能加重孩子的伤情,特别是对于有骨折或内脏损伤的孩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正确做法:先观察孩子的意识、呼吸和肢体活动情况,若无明显异常,可让孩子平躺休息片刻。若发现头部起包、肢体肿胀或疼痛剧烈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惊厥:掐人中、塞东西进嘴
误区:孩子发热惊厥时,家长常会用掐人中、合谷穴或往嘴里塞东西等方法来试图缓解症状。但这些做法并无科学依据,且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正确做法:立即将孩子平放在床上,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中分泌物以防窒息。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到来。切勿硬掰肢体或强行按压人中、合谷穴等穴位。
异物卡喉:拍背、喂水
误区:孩子异物卡喉时,家长可能会采取拍背、喂水等方法来试图帮助排出异物。但这些方法可能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加重危险。
正确做法: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应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为:抱起孩子,将孩子脸朝下倚靠在大人膝盖上,单手用力拍孩子两肩胛骨之间5次,再将孩子翻正,在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和中指按压胸5次。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异物排出。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救护者站在孩子背后,双手环抱腰部,一手握拳按压于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住拳头,用力向里向上挤压,直至异物排出。
二、小儿急救的正确做法
保持冷静,判断情况:在任何急救场合,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孩子的伤情和危险程度。对于严重或不确定的伤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止血与包扎:对于出血伤口,应先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直接压迫止血,至少持续5分钟。止住血后,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最后用医用纱布或创可贴包扎。对于割伤较深或伤口不清洁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固定与搬运:对于怀疑有骨折或脱臼的孩子,应避免移动受伤部位,以免加重损伤。应就地取材用木板、硬纸板等物品进行简单固定后送往医院。在搬运过程中要保持平稳,避免颠簸。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溺水、窒息等紧急情况,首先要清理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孩子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预防与教育:除了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外,预防意外伤害同样重要。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提醒孩子远离危险物品和场所。同时,家中应备有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药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结语
小儿急救是一项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技能。面对紧急情况,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够挽救生命,减少伤害;而错误的急救措施则可能加重伤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家长和社会公众应加强对小儿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孩子们的安全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小儿急救知识的认知度和普及率,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