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冬换季时节,出血性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提醒市民注意气温变化,远离脑血管疾病。
一、认识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 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CVD)是指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出血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痿等。
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在发病率上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但预后差,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在逐渐提高。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患者往往在情绪激动、过度用力时突然发病,主要包括棋牌类娱乐活动、吵架、劳累过度、酗酒等,另外还包括漏服药物、气温变化、大量吸烟、便秘、饱餐、冷水浴等。总结来看,所有因素都有共同特征,当患者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亢奋、温差大、暴饮暴食等条件时,容易引发疾病的发生。该病早期死亡率高,幸存者中多数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后遗症
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常导致肢体麻木与偏瘫、失语、智力与认知障碍、吞咽困难等一系列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还可能对其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还可能出现神志障碍、头疼剧烈、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影响了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四、神经介入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常见的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栓塞术、FD置入术等。发生脑出血后及时进行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提高预后。
1、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栓塞术
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患者出现脑出血现象后,可以由专业医生将导管插入人体,再将液体状或固体状的栓塞材料输入出血血管部位,起到止血、治疗疾病的效果。
2、颅内动脉瘤球囊栓塞术
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出血,一般可进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瘤内扰流装置置入术等,将合适的栓塞材料或辅助材料经血管送入出血部位,堵塞出血位置,同时保持动脉通畅,达到治疗目的。
3、FD置入术
适用于特殊颅内动脉瘤出血患者,是将可以释放密网或覆膜的支架植入出血部位,促使动脉瘤腔内的血液聚集、淤滞,达到治疗效果。FD在出血类疾病中应用有严格的适应症。饿死
脑出血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做好相关检查和术前准备。术后也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清淡,有利于身体恢复。
五、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
不是所有的出血性脑血管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有高危因素和家族遗传倾向者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控制高危因素,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大大减少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已有预警信号或筛查发现有血管病变,应积极就医、认真接受评估,以决定是否接受进一步治疗,如此也会减少或延后脑卒中的发生。
先天的脑血管病变,如脑动静脉畸形、脑静脉畸形等要密切观察随访。若发现这些病变血管有破裂的风险,应尽早治疗,也可预防脑出血发生。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控制体重、锻炼身体;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一旦确诊必须严格控制,血脂偏高可能要适当服用降血脂药物;低盐低脂饮食。
二级预防则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预警信号,仔细查找原因,给予积极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预防脑卒中再发作。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法。
(付晓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介入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