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张磊:中医呵护心脑血管健康

2024-09-09 08: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犹如一颗潜伏的炸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途径。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心的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濡养全身。而血管则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与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气血循环。若心的功能失常,或血管出现病变,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从病因方面来看,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情志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进而影响心的功能。正如《内经》所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良情绪会使人体的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其次是饮食因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痰湿积聚在体内,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形成瘀血。此外,劳逸失度、年老体衰、先天禀赋不足等也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 

中医在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时,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的轻重缓急。例如,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多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涩,多为瘀血阻滞。同时,还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以便全面了解病情,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证型有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痰浊内阻型、阴虚阳亢型等。 

气虚血瘀型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紫、脉细涩。治疗以益气活血为主,可选用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

   气滞血瘀型患者,表现为心胸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弦涩。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痰浊内阻型患者,表现为胸闷如窒、肢体沉重、痰多口黏、舌苔白腻、脉滑。治疗以化痰降浊、通脉止痛为主,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由瓜蒌、薤白、半夏组成,具有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功效。

  阴虚阳亢型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疗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饮等方剂。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有很多特色疗法可以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脑血管功能。例如,针刺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起到宁心安神、调节气血的作用。艾灸疗法则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扶正祛邪。按摩疗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中医也有很多独到之处。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正常。其次,要合理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再者,要适度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此外,还要注意起居有常,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总之,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特色疗法和预防保健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张磊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 急诊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