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蔡姝娟:儿童肥胖应重视

2023-09-07 16: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得多才能长得好。实际上,儿童肥胖与生长发育异常、身体疾病有关,千万要重视!

概述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其中,原发性肥胖(或称单纯性肥胖)是指排除继发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病变、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遗传性疾病等原因,主要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能量摄入、身体活动不足等因素造成的肥胖。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体质指数(BMI)法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是不一样的:1岁时BMI值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岁~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出现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2-5岁儿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筛查界值,6岁及以上儿童参考中国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界值点。

 

身长的体重评价法

年龄<2岁婴幼儿的超重肥胖评价可应用身长的体重评价法。参考中国卫生行业标准“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 (WS/T 423-2022)或者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的儿童生长标准,参照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值或Z评分,大于参照人群1个标准差为超重(Z评分>+1),大于2个标准差为肥胖(Z评分>+2)。

腰围评价法

腰围是一个简单的评估腹部囤积脂肪的指标。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的腰围界值可参考中国卫生行业标准“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儿童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P90作为高腰围的筛查界值,提示儿童可能存在向心性肥胖。

儿童肥胖的危害

身体健康方面

●心血管疾病: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从而增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肥胖儿童体内胰岛素抵抗增加,容易引发 2 型糖尿病,这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呼吸系统问题:过多的脂肪堆积会限制胸部的扩张,影响肺功能,增加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

●骨骼肌肉问题:肥胖会给骨骼和关节带来过大的压力,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关节炎等问题,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生长发育。

●脂肪肝:肝脏中脂肪过度堆积,可能引发脂肪肝,严重时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心理健康方面

●自卑心理:由于体型与同龄人不同,肥胖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嘲笑和歧视,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

●行为问题:一些肥胖儿童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行为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

儿童肥胖的科学干预

儿童肥胖是许多家长忧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干预,降低其发生率。

1. 餐食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在肥胖儿童减重过程中,控制食物总量,选择小分量的食物以实现食物多样,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在膳食中的比重,有利于减轻饥饿感。

2. 养成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要教导孩子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肥胖儿童进餐时建议先吃高纤维低热量的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保证适量的新鲜蔬菜、全谷物和杂豆摄入,控制动物性食物、油炸食品、甜食和饮料摄入。

3. 积极参加运动,保持身心健康。科学运动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学龄前儿童每天活动总时长应达到3小时,包括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学龄儿童应坚持每天运动,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包括每周至少3天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单杠、双杠、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肥胖儿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4. 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家长和学校应该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肥胖儿童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减重。

儿童肥胖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对于疾病导致的肥胖,家长和教师应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体重增加,应及时就诊。

(蔡姝娟 确山县人民医院 儿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