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都极其不规律,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胃部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则是慢性胃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也是不尽相同,例如:胃痛、胃胀、恶心、乏力等等,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临床上,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通常是由于胃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刺激引起的。这种疾病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胃部不适的症状。慢性胃炎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常见的包括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差、消化不良、乏力、贫血、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困扰。因此,对于慢性胃炎千万不能忽视。
对于慢性胃炎这一疾病,我国传统中医学很早之前就对其有过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中医看待慢性胃炎,通常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其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气机不畅,导致气滞、食积、湿热等病理产物内生,从而引发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等。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大便稀溏等。治疗上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物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2.脾胃湿热型:表现为胃痛拒按、口苦口臭、大便干结或黏腻不爽等。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药物如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3.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痛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等。治疗上以疏肝和胃为主,常用药物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4.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等。治疗上以温中散寒为主,常用药物如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
5.胃阴不足型:表现为胃痛隐隐、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治疗上以养阴益胃为主,常用药物如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
除了以上内服中药的治疗方法,中医针对慢性胃炎还有许多特色疗法可以进行配合治疗。例如,中医常用的针灸、中药敷贴、艾灸等疗法,都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1.针灸: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主要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调理脾胃功能,适合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针灸每次取2-3个穴位,保持15-30分钟,疗程为10次一疗程,疗效显著。主要穴位包括内关穴、脾俞、胃俞穴等等。其中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能和胃止呕,适合胃气上逆、恶心呕吐的患者。脾俞、胃俞位于背部,分别对应脾胃,针灸此穴可以健脾和胃,促进胃部血液循环。
2.艾灸:艾灸通过燃烧艾绒发热,温通经络、温补阳气,特别适合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胃炎患者。艾灸时,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约3-5厘米,保持温热感,但不灼痛,每次10-15分钟,每周2-3次,效果较佳。临床常用穴位包括中脘穴、足三里以及关元穴。其中中脘位于肚脐上4寸,是胃的募穴,能够温中散寒、调理脾胃。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健脾和胃、调理中气的作用。而关元位于肚脐下3寸,具有补肾助阳、温中散寒的作用。
3.敷贴疗法:敷贴疗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药,制成药膏或药粉,贴敷于相应的穴位上,起到调和气血、健脾养胃的作用。敷贴方法:将药物捣碎后调成膏状或粉状,贴敷于穴位上,每次2-4小时,每周2-3次。常用穴位:中脘、神阙、脾俞、胃俞等。常用敷贴药物:丁香、肉桂、吴茱萸、白胡椒等温中散寒药物,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炎;黄连、黄柏等清热药物,适用于湿热内蕴型胃炎。
(曹振新 孟州曹振新中医(综合)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