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是外科血管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延误治疗。一旦患病,病程通常较长,容易遗留后遗症,且部分疾病的致残率很高。因此,预防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预防周围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广大群众应初步了解肢体动脉与静脉血管的发生及症状变化,如色泽改变、疼痛、间歇性跛行、体温变化等。通过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认知,树立信心,从而做好防治工作。
二、戒烟限酒
1.严格戒烟:吸烟是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尼古丁(烟碱)是一种收缩血管的物质,长期吸烟会导致肢体动脉持续痉挛,引发血管壁营养障碍,进而产生内膜增生。此外,烟碱还会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肢体血流缓慢,逐渐形成血栓,引发肢体血管疾病。因此,戒烟是预防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2.限制酒精摄入:过量饮酒同样对血管有害。酒精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还可能引起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因此,应限制酒精的摄入,避免酗酒。
三、合理饮食
1.饮食结构: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周围血管疾病的基础。应避免过饥过饱,以免伤及脾胃,影响营养的吸收与输布。增加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低脂饮食: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糠麸、谷类食品和蔬菜。多喝水或淡茶水,有助于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防止高脂血症与动脉硬化。同时,应少食辛辣、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以免生湿产热下注而致肢体血管病变。
3.多吃新鲜果蔬: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钾、镁等营养素。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加血管的致密性,防止脑出血;镁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因此,应多吃新鲜果蔬,保持营养均衡。
四、适量运动
1.定期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此外,力量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健康。
2.避免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应定期变换体位,活动肢体,改善血液循环。
五、防寒保暖
1.避免寒冷:寒冷是肢体血管疾病诱发和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寒邪侵袭会导致脉络凝滞,引发疾病。因此,在寒冷季节,应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肢体静止的工作者,更应注意保暖。
2.保持适宜温度:鞋袜应轻便、柔软、保暖;被褥要舒适保暖。可用温水洗脚,但切忌用过热的水烫洗,洗脚温度要适宜(约32℃)。
六、避免外伤
1.保护肢体:外伤,如砸伤、撞伤、刺伤等,可能导致肢体动脉疾患的发生。因此,应尽量避免外伤,做好个人防护。
2.注意医疗操作:外科手术、分娩、各种机械性损伤、反复静脉穿刺等医疗操作,也可能导致肢体静脉性疾患。因此,在接受医疗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遵循医嘱。
七、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是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应定期测量血压,并采取措施控制高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控制、体重管理、适度运动和压力管理,对于控制血压非常重要。
2.高血脂:高血脂也是周围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应保持适当的血脂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遵循健康饮食、进行适度运动和必要时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血脂。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包括周围血管疾病。因此,应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血管病变的风险。
八、保持良好心态
1.情绪管理:情绪的稳定对预防周围血管疾病同样重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太过与不及,皆可造成五脏气机混乱,气血功能失常,而产生各种疾患。因此,应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和情绪,通过放松技巧、冥想、休闲活动等来减轻心理压力。
2.积极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九、定期体检
1.全面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包括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和其他相关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和管理周围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体检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还可以帮助监测现有疾病的进展,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专项检查:对于有周围血管疾病家族史或已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建议进行专项检查,如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等,以便更精确地评估血管健康状况。
3.定期监测:对于已经确诊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如血压、血糖、血脂等,确保这些指标保持在理想范围内,以防止病情恶化。
总结:通过定期体检,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管理周围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定期体检是预防和控制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侯竞远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