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段任媛:脑梗死的预防和诊断

2024-03-13 06: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死,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或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5%,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者。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因此,预防和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一、脑梗死的预防

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性,舒张压降到<80mmHg后可继续下降。因此,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对有高血压病患者应长期坚持治疗,定期复查。

2.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胰岛素抵抗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对有糖尿病的患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降糖治疗。

3. 控制血脂:高血脂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胆固醇水平升高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较快,而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有高血脂应积极进行治疗。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吸烟可引起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提高血黏度。饮酒可增加血液的湿稠度和凝固性。因此,应积极戒烟、限酒。

5.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有心脏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等原发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

6. 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及过咸食物,多食高蛋白及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及C等。平时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7. 药物预防:对于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长期进行药物预防,我国目前提倡终生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有高危因素者还应定期服用降脂药物及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药物如降糖药等。

二、脑梗死的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同时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1. 临床表现:脑梗死起病急骤,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症状达高峰。部分患者有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根据受损部位和侧支循环情况不同,可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偏瘫、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等。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偏瘫、偏盲、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常无明显变化。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病情的进展和预后;必要时可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或感染性疾病等。

4.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梗死部位及范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可了解有无心脏疾病等危险因素;颈部血管超声可了解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等。

总之,脑梗死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诊断是关键。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同时,对于疑似脑梗死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段任媛 卢氏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