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妇科疾病,影响着全球大量育龄期女性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其生育功能。本文将全面解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与发病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卵巢、宫骶韧带、盆腔腹膜等,形成异位病灶。这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多见于25至45岁的育龄期女性,尤其是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中发病率更高。内异症不仅导致严重的痛经、月经异常,还常常引发不孕,成为妇科领域的一大挑战。
二、病因探索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种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密切相关:
1.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这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腹膜等部位,并在激素刺激下继续生长。
2. 免疫功能异常:内异症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免疫调节失衡,使得异位内膜组织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持续生长。
3.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母亲患病的女儿患病风险增加。
4. 环境因素:某些环境污染物、生活方式因素(如缺乏运动、高脂饮食)可能增加内异症的发病风险。
5. 解剖结构异常:生殖道发育异常、子宫位置异常等解剖结构问题可能促进内膜碎片的逆流和种植。
三、症状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多样,且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主要包括:
1. 继发性痛经:这是内异症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经期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
2. 月经异常: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或月经前点滴出血等。
3. 不孕: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50%,机制复杂,涉及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内膜容受性下降、卵巢功能受损等多方面因素。
4. 性交痛:深部性交痛,尤其在月经来潮前更明显。
5. 其他:如肠道内异症可导致腹痛和排便问题,呼吸道内异症可能引起咯血和气胸等。
四、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常用的诊断手段包括:
1.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触及盆腔内的异位病灶,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或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
2. 影像学检查:如B超、MRI、CT等,有助于发现盆腔内的异位病灶,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3. 腹腔镜检查:这是目前公认的内异症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4. 血清标志物检测:如CA125等,虽非特异性,但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内异症的存在。
五、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标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需求及病变程度综合考虑。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旨在缓解疼痛、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2. 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等,旨在切除异位病灶,恢复盆腔正常解剖结构,促进生育。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患者生育需求选择。
六、预防措施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采取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1. 防止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潴留的疾病,如先天性梗阻性生殖道畸形和继发性宫颈粘连、阴道狭窄等。
2. 药物避孕: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促进内膜萎缩,降低内异症的发病风险,对有高发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以选择。
3. 减少医源性创伤:如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减少内膜损伤。月经前禁作输卵管通畅试验。宫颈和阴道手术不宜在经前进行。
七、结语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复杂且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深入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保护女性的健康与幸福。
(程艳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