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韩风杰:临床高血压控制:稳定血压,守护健康

2023-07-13 21: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它对身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大大增加。在脑部,容易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肾脏方面,可引起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高血压还会影响眼底动脉,导致视网膜病变,出现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等问题。

二、血压控制的目标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是小于140/90mmHg。但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一般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年龄≥65岁)收缩压一般应降至15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这些目标值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得出的,严格控制血压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生活方式干预

(一)饮食调整

减少钠盐摄入是关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增加钾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等,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同时,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鱼类、禽类等优质蛋白质,增加全谷物、水果、蔬菜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血压控制。

(二)规律运动

适度的有氧运动对于控制血压非常有益。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5天进行,每天30分钟。运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体重,从而有利于血压的降低。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尤其是对于血压控制不佳或有并发症的患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

(三)戒烟限酒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还会损害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戒烟。饮酒方面,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建议男性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天,女性不超过15克/天。

(四)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每减轻10kg,收缩压可降低5 - 20mmHg。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BMI 18.5 - 23.9kg/m²),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五)减轻精神压力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如深呼吸、冥想、瑜伽、听音乐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对于血压控制也至关重要。

四、药物治疗

(一)降压药物的种类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通过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来降压;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适用于心率较快的高血压患者;钙通道阻滞剂(CCB),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而降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等,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舒张血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等,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

(二)降压药物的选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一般初诊高血压患者可先选择单药治疗,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对于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ACEI或ARB类药物可能是首选,因为它们除了降压作用外,还有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等作用。对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CCB类药物和利尿剂通常效果较好。

(三)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ACEI类药物可能引起干咳,CCB类药物可能引起面部潮红、下肢水肿等。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控制情况,以便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五、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家庭自测血压是一种方便有效的监测方法,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测量前要安静休息5 - 10分钟,保持手臂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记录血压值,以便就诊时提供给医生。除了家庭自测血压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评估血压控制效果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总之,临床高血压控制需要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控制血压,以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韩风杰 焦作市人民医院 心内一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