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球白色部分)发黄,有时伴随尿液颜色加深或大便颜色变浅。这一现象不仅让新手父母感到焦虑,也常常是儿科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新生儿黄疸的成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为读者提供全面、科学的解答。
一、新生儿黄疸的成因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产生大量胆红素。而新生儿的肝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有限,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引发黄疸。这种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一般不超过2周,早产儿可能持续时间稍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部分宝宝可能因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如孕二醇激素)抑制了胆红素的排泄,导致黄疸加重。这种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通常不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但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当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匹配(如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型或B型)时,可能发生溶血反应,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从而引发黄疸。这种黄疸通常较为严重,需要及时治疗。新生儿在宫内或出生后感染细菌或病毒(如乙肝病毒),可能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从而引发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无法排出,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引发黄疸。这种黄疸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根据黄疸的成因和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如上所述,是由于新生儿生理特点导致的暂时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由上述除生理因素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病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通过观察宝宝的皮肤、巩膜颜色,检查肝脾大小,以及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胆红素等实验室检查,来确定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需根据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决定。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变化,确保宝宝获得充足的喂养和水分摄入,以促进胆红素的正常排泄。对于病理性黄疸,治疗则需针对具体病因。溶血性黄疸可能需要采用光照疗法,结合肝酶诱导剂、输血浆或白蛋白等治疗方法,病情严重者甚至需要换血疗法。感染性黄疸则应立即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采取保肝利胆的措施。胆道闭锁导致的黄疸,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通道。其中,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如蓝光、绿光)照射宝宝的皮肤,未结合的胆红素能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随后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然而,光照疗法也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因素,如感染、贫血等。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可能影响乳汁成分的食物。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应选择适合宝宝年龄和体质的配方奶。新生儿出生后,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保持宝宝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避免与感染源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
六、结语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现象,虽然大多数黄疸是生理性的,可自行消退,但病理性黄疸可能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黄疸变化,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赵娟 卫辉市人民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