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着重探讨自然流产的常见因素,并从妇产科视角提出相应预防策略,旨在提升备孕及孕期女性对自然流产的认知水平,为保障母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
自然流产是指妊娠在28周前自行终止,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的现象,给众多家庭带来痛苦与困惑。深入剖析其常见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举措,对备孕与孕期女性意义非凡。
二、自然流产的常见因素
(一)染色体异常
此为关键因素,约超半数自然流产与之相关。胚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如三体综合征、缺失或易位等。源于亲代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失误或胚胎早期染色体突变。异常胚胎即便着床,也因发育缺陷多在孕早期流产。部分女性仅察觉月经推迟后出血量稍增、腹痛轻微,却不知已自然流产。
(二)母体因素
1. 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对妊娠至关重要,失衡可致流产风险上升。黄体功能不足时,孕激素分泌少,子宫内膜环境不适宜胚胎着床发育。甲状腺功能异常(亢进或减退)及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也可危及胚胎。甲状腺激素影响胎儿脑与身体发育,功能紊乱可致胎儿发育受阻、畸形甚至流产;糖尿病孕妇血糖易波动,高血糖使胎儿高渗性利尿、发育异常,低血糖致能量供应不足,二者均可增加流产几率。
2. 生殖器官病变
子宫异常可引发流产。先天性畸形如子宫纵隔、双角子宫等,使子宫腔形态与容积改变,胚胎生长空间小,血液循环受阻。后天性疾病如黏膜下肌瘤或靠近内膜的肌壁间肌瘤,可压迫胚胎或阻碍子宫收缩;子宫内膜息肉干扰内膜功能;宫腔粘连破坏子宫腔与内膜完整性,均不利于胚胎发育。
3. 感染因素
孕期特定病原体感染可诱发流产。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等病毒在孕早期经胎盘侵袭胎儿,干扰细胞分化与器官形成,致胎儿发育不良、畸形或死亡。B族链球菌感染若未及时诊治,可引发羊膜腔炎症,导致胎膜早破、早产或流产。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发的生殖道炎症,常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腹痛等症状,可破坏子宫内环境稳定,增加流产风险。
4. 免疫因素
正常妊娠母体免疫可耐受胚胎,免疫失衡则引发排斥反应致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抗磷脂抗体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阻碍血供,胚胎因营养与氧气缺乏而终止发育。同种免疫异常也与流产有关,胎儿父源基因对母体是一种“挑战”,免疫调节失控时,母体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胎儿,此类流产常反复出现且多发生在孕中期。
5. 生活与环境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均对流产有负面影响。长期吸烟、酗酒损害卵子质量,影响胚胎发育潜能并干扰子宫与胎盘血液循环。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均可扰乱女性内分泌与生殖功能。环境中的辐射(如X射线、放射性物质等)与有毒化学物质(如农药、苯、甲醛等)可损伤生殖细胞与胚胎,如装修甲醛超标可致胚胎发育异常而引起流产。
三、妇产科预防建议
(一)孕前准备
计划受孕夫妇应全面孕前检查,包括染色体检查排查遗传问题,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血糖等)评估内分泌状态,生殖器官超声检查发现结构异常。有家族遗传病、反复流产史或高龄(≥35岁)女性,孕前咨询妇产科医生很重要,医生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评估受孕风险,提供针对性备孕方案。如黄体功能不足者孕前或孕早期补充孕激素;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先将甲状腺功能调整至正常范围再备孕;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可考虑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等辅助生殖技术。
(二)孕期防护
1. 产检跟进
确诊怀孕后及时建立孕期保健档案,定期产检。项目有妇科检查、超声监测胎儿与子宫状况、血液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指标等)、唐氏筛查及羊水穿刺或无创DNA检测以排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等。系统产检可及时发现母体与胎儿异常,如胎儿发育迟缓、子宫畸形、感染迹象、免疫指标异常等并尽早干预。如发现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医生结合患者孕周与感染程度评估胎儿风险,采取密切观察、抗病毒治疗或终止妊娠等措施。
2. 生活调适
孕期要戒烟戒酒,远离有毒有害环境,减少辐射暴露(如避免不必要X光检查)。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与矿物质,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类、瘦肉、鱼类、蛋类等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
3. 感染预防
孕期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降低感染风险。流感季节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有宠物接触史者孕前检测弓形虫等病原体,孕期避免接触宠物粪便。若出现发热、咳嗽、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感染症状,及时就医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影响胎儿。
通过对自然流产因素的认知与预防策略的实施,能有效降低自然流产发生率,提升母婴健康水平,让女性更顺利地度过孕期。
(李琳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安阳市心血管病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