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刘小凤:急诊急救常识百宝箱,开启生命急救的“绿色通道”

2024-03-26 19: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生活的舞台上,意外和突发状况总是不期而至。无论是在家中、工作场所还是公共场所,掌握一些基本的急诊急救常识,就如同拥有了一把打开生命急救“绿色通道”的钥匙。作为急诊科的主治医师,我深知这些知识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个急诊急救常识的百宝箱。

一、心肺复苏术(CPR)

心肺复苏术是在心跳骤停时挽救生命的关键技能。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且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1. 确认现场安全,迅速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可以通过拍打患者肩部并呼喊,同时观察胸部有无起伏来判断。

2. 立即呼叫急救电话 120。

3. 进行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解开衣领和腰带。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频率至少 100 次/分钟。

4. 开放气道。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异物,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打开气道。

5. 进行人工呼吸。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包住患者嘴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 1 秒以上,观察胸部有无起伏。按压与呼吸比例为 30:2,进行 5 个循环后重新评估患者情况。

二、止血包扎

外伤导致的出血是常见的紧急情况。

1. 直接压迫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按压伤口,直到出血停止。

2. 包扎止血。使用绷带或三角巾进行包扎,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既要止血,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

3. 止血带止血。在四肢大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法止血时,可使用止血带。但要注意标注使用时间,每隔 1 小时放松 1-2 分钟。

三、烧伤烫伤处理

1. 冲。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烧伤烫伤部位 15-30 分钟,降低局部温度。

2. 脱。小心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但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不要强行撕扯。

3. 泡。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继续降温。

4. 盖。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

5. 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气道异物梗阻

当有人被食物或异物卡住喉咙,出现呼吸困难时:

1. 对于意识清醒的成人和儿童,可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站在患者背后,双手环绕患者腰部,一手握拳,另一手握住握拳的手,快速向上重击压迫患者腹部,重复多次,直至异物排出。

2. 对于婴儿,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用手掌根部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 5 次,然后将婴儿翻转过来,用食指和中指按压胸部 5 次,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五、中毒急救

1. 立即停止接触毒物。如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如口服中毒,应立即催吐,但强酸强碱中毒者不宜催吐。

2. 保存毒物样本,以便医生判断中毒类型。

3. 尽快送往医院,并告知医生中毒的情况和可能的毒物。

六、骨折固定

1. 不要随意移动骨折部位,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2. 用木板、树枝或硬纸板等作为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

3. 用绷带或布条将固定材料固定在肢体上,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七、中暑急救

1. 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

2. 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降温。

3. 给患者补充适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淡盐水。

4. 如患者昏迷,应立即送往医院。

八、癫痫发作处理

1. 确保患者周围环境安全,移除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

2. 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以免造成骨折。

3. 让患者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窒息。

4. 发作结束后,让患者休息,如有需要,送往医院检查。

九、急性心肌梗死

1. 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

2.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果有)。

3. 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救援。

十、急诊科的重要作用

急诊科是医院中处理危急重症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快速诊断、紧急救治和生命支持的重任。当患者被送到急诊科时,医护人员会迅速进行评估和处理,启动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包括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实施各种抢救治疗等。同时,急诊科还与其他科室密切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

十一、掌握急诊急救常识的意义

掌握急诊急救常识不仅可以在关键时刻自救互救,为专业医疗救援争取时间,还可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广泛普及急诊急救知识,能够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急救网络,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总之,急诊急救常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希望通过这个“百宝箱”,能让更多的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不再惊慌失措,能够冷静、有效地采取急救措施,为生命的延续赢得宝贵的时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知识和技能为生命保驾护航!

(刘小凤 郑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