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脂血症作为常见代谢病,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升高,犹如一颗隐匿的“健康炸弹”,长期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心血管疾患,危及生命。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独具特色,既能有效降脂,又可调理体质,减少并发症。
二、成因与危害
1. 成因
1.1 饮食因素: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品等,以及酗酒,使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在血液积聚,影响脂质代谢。
1.2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精神压力大等,致使能量消耗少、脂肪堆积、激素失衡,进而诱发高脂血症。
1.3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背景,家族中有高脂血症或心血管病患者,其发病风险增加。
1.4 疾病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引发继发性高脂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问题,致血糖代谢紊乱,殃及脂质代谢,使血脂升高。
2. 危害:高脂血症的核心危害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液中过高的脂质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内膜,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心脏供血不足易引发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大脑缺血可导致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严重损害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还与脂肪肝、胰腺炎等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三、中医之策
1. 理论基础:中医视高脂血症为脾胃运化失司、肝胆疏泄不畅、痰浊瘀血内生所致。饮食无度,损伤脾胃,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聚湿成痰,气血不畅成瘀,痰瘀互结于血脉,血脂因而升高。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亦会影响肝胆功能,使胆汁排泄异常,脂质代谢紊乱。
2. 调理方法
2.1 中药调理:中医依患者症状、体征辨证论治。脾虚湿盛型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利湿、化痰降浊;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痰瘀互结型则施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可降血脂,对甘油三酯效果尤佳;泽泻利水渗湿、泄热,能抑制胆固醇合成与吸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与甘油三酯。
2.2 针灸推拿: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脾胃运化与肝胆疏泄。常用穴位如足三里健脾和胃、丰隆祛湿化痰、内关宽胸理气、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太冲疏肝理气。推拿按摩腹部与背部,可增强胃肠蠕动,强化脾胃功能,改善脂质代谢。如顺时针揉腹可促进消化吸收,按摩背部膀胱经穴位能调节脏腑气血。
四、西医之道
1. 生活方式干预
1.1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摄入,如少吃动物脂肪、蛋黄等,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果、全谷物,适量摄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坚果等,控制总热量,预防肥胖。
1.2 运动锻炼:每周保证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提升代谢率,燃烧脂肪,降低血脂,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1.3 戒烟限酒:吸烟与过量饮酒不利血脂控制,戒烟并适量饮酒(男性每日酒精量不超 25 克,女性不超 15 克)可降低心血管风险。
2. 药物治疗
2.1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兼具抗炎、抗氧化作用,可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2.2 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等可降低甘油三酯,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
2.3 烟酸类药物:虽能调节多种血脂指标,但因副作用较多,如面部潮红、胃肠道不适等,临床应用受限。
2.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可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与他汀类联用,增强降脂效果。
五、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应用
1. 优势互补:西医药物能迅速降低血脂,尤其在降低 LDL - C 方面成效显著,可有效预防心血管急性事件。中医从整体出发,调理脾胃、肝胆等脏腑功能,改善体质,解决脂质代谢根本问题,且中药副作用小,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症状上独具优势。如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调理,可强化降脂效果,减少他汀用量,降低其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肌肉疼痛等发生率。
六、日常预防与管理
1. 定期体检:定期查血脂,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阳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干预。
2. 饮食控制:遵循低脂、低糖、低盐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摄取,避免暴饮暴食,维持适宜体重。
3. 适度运动:坚持规律运动,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与强度,如结合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可提升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促进脂质代谢。
4.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其可影响神经内分泌,致脂质代谢紊乱。可通过多种方式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七、结语
中西医结合为高脂血症的防治开辟了全面而有效的路径。明晰其成因、危害、治疗手段,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注重日常预防与管理,可有效控制血脂、调理体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为健康生活筑牢根基。
(宋晓丹 河南宏力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