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热:身体的“警报器”在说什么?

2024-05-14 05: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发热,医学上称为体温升高,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一个“警报”,提示我们身体内部可能出现了问题。那么,发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为什么会发生?身体通过发热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发热呢?

一、发热是什么?

发热,简单来说,就是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体温大约在36.5°C到37.5°C之间,但这个范围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时间(如早晚体温差异)、活动水平、环境温度等因素而略有变化。当体温高于这个正常范围时,我们就称之为发热。

发热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身体对某种疾病或感染的自然反应。

二、为什么会发热?

身体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由于感染引起。当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侵入我们的身体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启动,释放一种名为“细胞因子”的信号分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作用于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也就是发热。

除了感染,发热还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身体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和发热。

2、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引起发热作为副作用。

3、肿瘤:某些癌症,特别是白血病和淋巴瘤,可能会导致身体产生过多的热量,引发发热。

4、环境因素:在高温环境中暴露过久,或进行剧烈运动后,身体可能会因为散热不足而发热。

5、其他因素:如中暑、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发热。

三、发热时,身体在说什么?

发热,实际上是身体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身体内部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战斗”。当身体受到感染或炎症的威胁时,发热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对抗这些威胁。具体来说,发热的作用包括:

1、增强免疫力:发热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使其更有效地识别和消灭病原体。

2、抑制病原体生长:许多病原体在较高温度下生长会受到抑制,因此发热可以减缓病原体的繁殖速度。

3、促进炎症消退:发热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区域的代谢和废物排出,有助于炎症的消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发热对身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过高的体温也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当体温过高时,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体温。

四、如何正确应对发热?

面对发热,我们既不应该掉以轻心,也不应该盲目恐慌。正确的做法是:

1、测量体温:首先,我们需要准确地测量自己的体温。可以使用体温计(如口腔、腋下或耳温枪)来测量体温。如果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但不超过38.5°C,通常不需要过于担心。

2、观察症状:除了测量体温外,我们还需要观察自己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喉咙痛、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这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发热的原因。

3、保持水分:发热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来散热。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可以多喝水、果汁或清汤等液体。

4、适当降温:如果体温过高(超过38.5°C),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用温水擦浴身体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酒精擦浴或冰块降温,因为这些方法可能会导致体温过低或皮肤冻伤。

5、注意休息:发热时,身体需要更多的休息来恢复。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6、就医咨询: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高热、寒战、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五、关于发热的常见误区

在应对发热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发热会烧坏脑子: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如极端高温下的中暑),发热才可能对大脑造成损害。大多数情况下,发热对大脑是安全的。

误区二:一发热就要吃退烧药:虽然退烧药可以降低体温,但并不是所有发热都需要吃退烧药。如果发热不超过38.5°C,且没有其他严重症状,通常不需要吃退烧药。

误区三:用被子捂汗可以退烧:用被子捂汗可能会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引发中暑等严重后果。因此,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发热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提示我们身体内部可能出现了问题。虽然发热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它也是身体在保护我们免受病原体和其他威胁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应对发热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降低体温并观察症状的变化。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症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咨询医生。让我们共同守护身体的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王雨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睡眠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