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强度下降、质量降低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和骨小梁密度变稀。这种骨骼病变会导致骨脆性增加,轻微的外伤都可能引发骨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高达32.0%。特别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流失加快,骨质疏松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预防骨质疏松,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无症状的疾病,其发展往往是渐进的,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导致体态变化和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可发生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不良的后果,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因此,预防骨质疏松,避免骨折的发生,是骨质疏松症防控的基本策略。
骨质疏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某些疾病和药物的影响等。遗传因素中,母系遗传尤为重要;不良生活习惯如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维生素D缺乏等,都会加速骨量流失;某些内分泌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慢性肝肾及心肺疾病等,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抗病毒药物等,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
预防骨质疏松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增加日光照射、定期体检和合理用药等。下面详细介绍这些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芝麻酱、绿叶蔬菜等,是提高骨峰值和维持骨量的关键。牛奶是补钙的良好来源,建议每天饮用约300ml。同时,饮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食物,少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因为这些食物和饮料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此外,适量摄入蛋白质对骨骼健康也非常重要。蛋白质是构成骨骼基质的重要成分,适量吃鱼肉、鸡蛋、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增强骨骼的韧性和强度。
2.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运动可以刺激骨组织,增强骨骼负荷,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强化。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骨密度;重量训练也是很好的选择,可以增加骨骼负荷,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强化。
运动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活动减少,更容易发生跌倒和骨折。因此,老年人应适当增加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 增加日光照射
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而饮食中包含的维生素D相对较少,一般依靠皮肤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合成。因此,经常适当照射阳光有助于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建议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让身体接受阳光的照射,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的阳光最为适宜。每天至少要晒太阳20分钟,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
需要注意的是,在晒太阳时要避免长时间暴晒和中午时分强烈的阳光,以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同时,涂抹防晒霜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因此在晒太阳时可以适当减少防晒霜的使用量。
4.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特别是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因为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质流失。
骨密度检查是通过定量衡量及判定骨量、骨密度和骨结构的改变,根据其判定骨骼含量的多少及估计骨折危险性。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主要有超声骨密度仪、双能X线骨密度仪、定量CT骨密度检测等。通过骨密度检查,可以了解骨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 合理用药
对于已经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还需要合理用药进行治疗。补钙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以帮助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
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骨质疏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外源性雌激素进行治疗。外源性雌激素可防止骨丢失,预防骨质疏松。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总结:骨质疏松是一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需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日光照射、定期体检和合理用药。这些措施有助于减缓骨量流失,增强骨骼强度,预防骨折。作为放射科医生,我强调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骨骼健康,共同远离骨质疏松,享受健康生活。
(赵倩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