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痛经背后的妇科疾病“密码”,你知道吗?

2024-08-09 12: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引言

痛经是不少女性生理期的困扰,然而,它有时可能是妇科疾病的信号。知晓痛经背后隐藏的“密码”,对女性健康意义重大。

二、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一)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春期,多因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月经时,前列腺素使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血管痉挛,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疼痛。表现为下腹部痉挛痛,伴腰酸、坠胀,严重时可有恶心、呕吐等。多在月经来潮 1 - 2 天最重,后渐轻,不影响生育,可通过休息、保暖、服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缓解。

(二)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发,月经初潮数年后出现且疼痛渐重。常见病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

三、常见继发性痛经的妇科疾病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异位内膜在月经周期也出血,却无法排出,积聚刺激周围组织致痛。患者除痛经,还可有性交痛、不孕等。疼痛进行性加重,月经前 1 - 2 天始,第 1 天最剧,持续经期。妇科检查、超声、腹腔镜等可辅助诊断。

(二)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月经期间,肌层内异位内膜腺体充血、出血,致子宫肌层痉挛收缩而痛。患者痛经严重,月经量多、经期长。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硬。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诊断。

(三)盆腔炎

女性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炎症,月经期加重致盆腔充血疼痛。患者除痛经,还有下腹部坠胀、疼痛,性交及活动后加重,白带增多、发热等。妇科检查有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体征。血常规、白带常规、盆腔超声等可助诊。

四、痛经与妇科疾病的诊断

(一)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问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周期、经期、量、痛经出现时间、程度、性质、伴随症状,以及既往妇科疾病史、生育史、避孕措施等,初步判断痛经类型与可能疾病。

(二)妇科检查

这是重要诊断手段。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形状、质地、活动度、压痛,附件区有无增厚、压痛、包块等。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有子宫后倾固定,宫骶韧带等部位触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病子宫均匀性增大、质硬压痛;盆腔炎子宫及附件区压痛明显。

(三)辅助检查

1. 超声检查:可清晰观察子宫和附件形态结构,查看有无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腺肌病特征性改变、盆腔积液等,对诊断很关键。

2. 腹腔镜检查:对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诊断“金标准”,能直接观察盆腔情况,发现异位病灶并活检确诊,但属有创检查,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或需治疗时才用。

3. 其他检查:如血清 CA125 检测,在相关疾病中可能升高,但非特异性诊断指标,需综合判断。

五、应对痛经及相关妇科疾病的措施

(一)原发性痛经的缓解方法

1. 生活方式调整:经期注意休息、睡眠充足,避免劳累与剧烈运动。保暖腹部和腰部,如用热水袋热敷。避免生冷、辛辣食物。

2. 药物治疗:疼痛严重时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疼痛,月经前 1 - 2 天开始服用效果好。也可服短效避孕药调节月经周期并缓解痛经。

(二)继发性痛经的治疗

1. 针对病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药物(如 GnRH - a 类药物抑制卵巢功能)或手术(根据情况选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子宫腺肌病依患者情况药物(止痛药物、GnRH - a 类药物等)或手术(子宫切除术、病灶切除术等);盆腔炎用抗生素治疗,据药敏选药,足量足疗程,配合中药灌肠、盆腔理疗等。

2. 疼痛管理:继发性痛经治疗病因同时要有效管理疼痛,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疼痛严重且药物效果不佳时,在医生指导下用阿片类镇痛药,注意成瘾性与副作用。

六、预防妇科疾病导致痛经的建议

(一)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温水清洗,勤换内裤,不用不洁卫生用品。经期尤其注意卫生,及时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生活,防细菌感染致妇科疾病。

(二)定期妇科检查

女性每年应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妇科超声、白带常规、宫颈防癌检查等。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妇科疾病,及时治疗,预防痛经发生。

(三)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瘦肉、鱼类,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适量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降低妇科疾病风险。

七、结语

痛经可能是妇科疾病预警。女性若痛经异常,如剧痛、久痛、伴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治疗。平日注意预防妇科疾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个人卫生,定期检查,守护生殖健康。

(尚彩虹 汝州市人民医院 产一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