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危害性很大的传染病之一,它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的肝炎包括5种类型:即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经过治疗可以痊愈,其余的主要是因为血液及体液传播。我国是肝炎大国,特别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比较常见,且感染率很高,最大的危险在于,此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人体,不出现症状,一旦发现,会很快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使治疗变得艰难,死亡率也增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乙肝及其相关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什么是乙肝?
乙肝又称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以肝脏损坏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HBV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以上,肝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
二.乙肝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急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均属于慢性乙型肝炎。按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乙型肝炎
病情较轻且不典型,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食油腻、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等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体征不明显,如果进行肝功能检查,也仅有1项或2项指标轻度异常。
2.中度乙型肝炎
症状严重程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乙型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缺乏食欲、腹胀、尿黄、稀便等,比较特异的有以下症状: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脏肿大等。乙肝若不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大多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2020年,我国有超过41万人患肝癌。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乙肝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10%,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年发生率为3%~6%。
三.乙肝怎么治疗?
确定自己感染乙肝病毒后,需及时治疗、监测疾病进展和定期随访。目前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预防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结合病人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后,由医生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给予何种抗病毒方案。
注射干扰素和口服抗病毒药物都是常用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但是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常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大部分属于核苷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等。恩替卡韦(ETV)因其良好的疗效和稳定性,加上经济、副作用较小,已成为乙肝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长期使用会出现耐药性。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简称替诺福韦,具有强效的抗病毒作用和较低耐药性,该药物不受进餐时间限制,服用方便,对胎儿风险较低,适合有备孕需求的女性。丙酚替诺福韦(TAF)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改进版本,抗病毒效果更好,对中老年人及有肝肾功能不全或骨质疏松的患者更加安全。拉米夫定(LAM),最早用于治疗乙肝的核苷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已被上述药物所取代。阿德福韦酯(ADV)对拉米夫定耐药的病毒依然有效,耐药性相对较低,长期使用对肾脏有影响。
口服核苷类似物药物抗病毒治疗需长期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治疗期间应高度关注其耐药的发生,一旦发生耐药,可能引起病情急剧反弹,少数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因此应选择“高耐药屏障”的药物,也就是不容易产生耐药的药物。
注射用药物干扰素,主要包括普通干扰素-α(INF-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该类药物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普通干扰素缺点是作用时间短,抑制病毒不持久,需要隔日注射一次,优点是价格低廉。聚乙二醇干扰素属于长效干扰素,优点是药效持续时间长,能够持续抑制病毒,该药每周注射一次,缺点是价格昂贵。
特别提醒:不要盲目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不管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对于已选择的药物,如果疗效减弱或出现副作用,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期间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切记不要随意停药、换药、自行更换治疗方式,这样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耐药性。
四.如何预防乙肝?
主动筛查,目前肝炎病毒检测非常方便,几乎所有医院都可以检测,如果检测后发现自己是病毒感染者,就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未检测到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定期检测乙肝抗体、积极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预防感染乙肝病毒。
(周玉霞 开封市传染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