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体遭遇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时,麻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麻醉在外科手术发展历程中功不可没,然而科技进步催生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正逐渐崭露头角,改变着手术麻醉的格局。了解二者区别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的优势,能让患者及家属心里更有底,从容面对手术。
传统麻醉:经典但有局限
传统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用药让患者意识消失、全身痛觉丧失,仿若“睡了一觉”完成手术;椎管内麻醉则是将药物注入椎管特定间隙,阻断手术区域神经传导,下半身手术常用。
全身麻醉风险不小,药物要精准把控剂量,少了术中可能苏醒剧痛,多了会抑制呼吸、循环系统,术后苏醒延迟、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频发。老年人、小儿及体弱多病者,身体耐受性差,这些不良反应更棘手。
椎管内麻醉依赖麻醉师经验定位穿刺,人体脊柱结构复杂,个体差异大,穿刺偏差易致麻醉效果不佳,甚至损伤脊髓、神经,造成下肢麻木、无力等永久性伤害;穿刺部位感染、出血也是潜在风险,术后头疼困扰部分椎管内麻醉患者,影响康复进程。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精准可视的革新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核心是借助超声仪器实时成像,让麻醉医师清晰看到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结构,像拥有手术部位“透视眼”,将麻醉药物精准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
可视化精准定位,提高麻醉效果
手术切口周边神经像电网,传统麻醉常“大面积断电”,超声引导下却能精准“切断”手术涉及神经传导。比如上肢骨折手术,传统全麻或臂丛神经盲探式阻滞麻醉,要么全身影响大,要么因定位不准需加大药量、多次穿刺找神经;超声引导则锁定支配手术区域的具体神经分支,微量药物直击靶点,神经迅速被“麻痹”,手术部位镇痛完善,肌肉松弛良好利于操作,麻醉成功率大幅攀升。
降低并发症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传统麻醉穿刺“盲探”易碰血管、神经引发血肿、神经损伤,超声引导让针的走向全程可视,巧妙避开重要结构。以颈部甲状腺手术为例,颈部血管、神经密集,传统颈丛神经阻滞误穿血管致血肿,压迫气管有窒息危险;超声引导下,麻醉医师可依超声图像微调进针路径,将风险扼杀在萌芽,药物分散均匀,避免局部高浓度蓄积损伤组织。
加速术后康复,缩短住院周期
术后疼痛是康复“拦路虎”,剧烈疼痛致患者不敢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随之而来,还会引发应激反应,升高血压、影响胃肠功能。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镇痛延续到术后,手术部位“静悄悄”,患者能早期活动、自主咳痰,降低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胃肠功能恢复快,尽早进食补充营养,伤口愈合加速,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节省医疗成本,减轻家属陪护负担。
适用特殊人群,拓展手术边界
高龄老人脏器功能衰退承受不起全麻打击,小儿不配合增加椎管内麻醉穿刺难度,孕妇顾虑麻醉药对胎儿影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为他们开辟新路,局麻药物用量少、全身影响微乎其微,特殊人群手术麻醉安全性、舒适性大大提升;一些体表短小手术、日间手术在其助力下,无需住院或住院日锐减,提升医院资源利用率。
多维度优势,推动麻醉学科前行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优势不仅惠及患者,还给麻醉学科注入活力。年轻麻醉医师学习曲线因可视化变平缓,成长更快;临床科研围绕超声技术深入,探索不同手术精准麻醉方案、新型局麻药物联合应用;多学科协作因它升温,外科医生手术规划更从容,手术室周转效率提高。
面对手术,麻醉方式抉择至关重要。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凭借精准、安全、高效脱颖而出,虽设备依赖、操作技巧要求高,但瑕不掩瑜。随着技术普及、成本降低,有望成主流,为更多患者撑起无痛、安心手术“保护伞”,助力健康路越走越顺。每位即将手术的患者不妨与医生深入探讨,依自身情况选最优麻醉方案,迎接平稳手术与快速康复。
(李洪影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