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属中医心系疾病、脑病范畴,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民间谚语有"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说明霜降前后天气恶劣、变化无常。天气骤然转凉,冷风与雨雪交织,人体体感潮湿、冰冷,内在血管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脏负荷增加。再加上寒冷使身体耗能产热,心脏耗氧量加大。如果不注意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变化,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发作。据统计,冬季心脑血管发病率占全年的80%,气温每降低1℃,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2%,在我国,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比夏季高41%左右,因此,冬季是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冬季保护好心脑血管、预防心肌梗塞、中风、猝死很重要。中医认为,冬季属于“闭藏”阶段,此时养生应注重保暖、养阴和调整饮食等方面。以下是一些中医在冬季预防和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注意保暖,保持冷热平衡
中医认为,“寒则凝,温则行”,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胸背部和脚部等关键部位。老年人在冬季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和围巾,避免冷风直接吹到头部和颈部。同时,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的冷热平衡。
关注血压,情绪要稳定
血压的急剧波动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防止血压忽高忽低,避免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中医认为,情绪波动过大容易伤及肝、心等脏腑,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因此,心脑血管病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波动。
饮食平衡,少吃油腻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机是痰瘀同病,而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气虚损、水湿内停,最终形成痰湿和血瘀。因此,冬季饮食应以清淡、均衡为主,适当摄取动物脂肪和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推荐食疗方如“四白粥”(百合、山药、莲子肉、白米)和“荷叶山楂饮”(荷叶、山楂、陈皮)。
合理运动,增强体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中医建议,冬季可以选择一些轻中强度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天坚持适量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情,缓解压力。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活动。
中药调理,预防疾病
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例如,复方丹参滴丸、脑心通等中成药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有利于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脏供血。此外,还可以使用丹参、川芎、赤芍等药物组合煎服,以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常喝药茶,巧调理
中药茶也是中医调理身体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几种适合心脑血管患者的药茶:
山楂荷叶茶:山楂能活血化瘀,荷叶能扩张血管,适用于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每日取山楂30克、荷叶12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去渣取汁当茶饮。
菊花乌龙茶:菊花能扩张冠状动脉,茶叶能增强血管韧性和弹性,适用于高血脂及动脉硬化症患者。每日取杭菊10克、乌龙茶3克,开水冲泡饮用。
莲心茶:莲心能降血压,适合高血压患者饮用。每次取莲心6克,沸水冲泡饮之,早晚各一次。
枸杞茶: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可以每日取20~30克枸杞子,沸水冲泡饮用。
定期检查,科学用药
定期体检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中医强调个体差异性,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中医提倡综合调理,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结合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全面提升身体素质,降低患病风险。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这个冬天,拥有健康的身体。
(孙秀丽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