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作为一种骨骼感染性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了解骨髓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于及早发现、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骨髓炎的病因
骨髓炎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细菌可通过血液传播(血源性感染)、创伤或手术伤口直接侵入骨组织,引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糖尿病、淋巴瘤、白血病、艾滋病等,可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骨髓更易受感染。
3.外伤或手术:外伤导致的骨折、开放性伤口以及骨科手术等,都可能为细菌侵入骨组织提供机会。
4.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可能使身体产生耐药性,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二、骨髓炎的症状
骨髓炎的症状因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而异,主要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骨髓炎。
1.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表现为寒战、高热、局部剧烈疼痛、肿胀等。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呕吐与惊厥,重者可发生昏迷及感染性休克。
2.亚急性骨髓炎:起病隐匿,局部症状轻微,多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轻微疼痛和不适,有时可见软组织轻度肿胀。
3.慢性骨髓炎:症状非急性发作,局部症状多而全身症状少。急性期表现为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局部红肿、压痛、流脓。相对静止期则反复发作,时好时坏。
三、骨髓炎的诊断
骨髓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手术史或慢性疾病史。
2.体格检查: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检测,以及血培养和细菌培养等病原学检查。
4.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用于观察骨组织的破坏程度和感染范围。
四、骨髓炎的治疗
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清除病灶、促进骨愈合和恢复功能,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急性骨髓炎首选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低剂量抗生素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钻孔引流、开窗减压、死骨切除等,以清除感染病灶和促进骨愈合。
3.支持治疗:如皮肤牵引、石膏固定等,用于减轻疼痛、防止关节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五、骨髓炎的预防
预防骨髓炎的关键在于避免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具体措施包括:
1.保持伤口清洁:对于外伤或手术后的伤口,应定期更换敷料并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细菌侵入。
2.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3.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及时治疗原发病: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降低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感染性疾病,通过了解骨髓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支持。同时,加强预防措施也有助于降低骨髓炎的发生风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王前进 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急救创伤中心骨伤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