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大血管外科:守护心脏健康的多面手

2024-08-14 08: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作为人体的“生命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心脏大血管外科则是医学领域中专门致力于维护这一核心器官健康的关键学科,在应对先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各类心脏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先心病:胎儿期的心脏“谜题”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由于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类疾病。其成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据了一定比例,许多先心病患者家族中存在着类似疾病的病史。然而,环境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孕期母亲感染风疹、流感等病毒,或者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射线等,都可能干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

 

先心病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房间隔缺损是指心房之间的间隔存在孔洞,使得血液在心房之间异常分流;室间隔缺损则是心室间隔出现缺损,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动脉导管未闭是胎儿时期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能正常闭合,导致血液分流异常。法洛四联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先心病,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同时存在。

 

对于先心病的诊断,孕期超声检查是重要的筛查手段。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心脏的结构和血流情况,早期发现一些明显的心脏畸形。出生后,心脏超声检查更是诊断先心病的“金标准”,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各结构的形态、大小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此外,心电图、胸部 X 线等检查也可为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心病的治疗效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善。对于一些简单的先心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介入治疗成为了首选方法。介入治疗通过血管穿刺,将特制的封堵器送入心脏病变部位,将缺损封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而对于复杂的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则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通常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医生会对心脏的畸形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瓣膜病:心脏的“阀门”故障

 

心脏瓣膜如同心脏内的“阀门”,控制着血液在心脏各腔室及大血管之间的单向流动。当瓣膜出现病变时,会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或反流,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瓣膜病的病因多种多样。风湿热是导致瓣膜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青壮年。风湿热引起的炎症会侵犯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增厚、粘连、钙化,从而影响瓣膜的开闭功能。例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会使二尖瓣瓣口变窄,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受阻,引起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循环淤血,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也会出现退行性病变。这种病变类似于机器零件的老化磨损,瓣膜组织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钙化,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是瓣膜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脏瓣膜,可造成瓣膜损伤、穿孔,破坏瓣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瓣膜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心脏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瓣膜的形态、结构、运动情况以及血流的方向和速度,准确判断瓣膜是否存在狭窄、关闭不全及其严重程度。同时,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胸部 X 线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瓣膜病的治疗,轻度瓣膜病变且无症状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观察瓣膜病变的进展情况。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预防瓣膜病变进一步加重。而对于中重度瓣膜病变,尤其是已经出现明显症状,影响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是通过手术修复病变瓣膜的结构,使其恢复正常功能,这种手术方式保留了患者自身的瓣膜组织,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生活质量相对较高。但并非所有瓣膜病变都适合修复,对于一些病变严重、无法修复的瓣膜,则需要进行瓣膜置换术。瓣膜置换术是将病变瓣膜切除,替换为人工瓣膜,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种。机械瓣使用寿命长,但患者术后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生物瓣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性能,术后无需长期抗凝,但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三、大血管病:主动脉上的“危机”

 

大血管病主要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这些疾病发病急、病情凶险,犹如隐藏在主动脉上的“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主动脉夹层是由于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扩展的一种严重疾病。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主动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使主动脉内膜容易发生破裂。此外,马凡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也会导致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主动脉夹层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或背痛,疼痛呈撕裂样或刀割样,难以忍受。如果夹层累及重要分支血管,还会导致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如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心肌梗死,累及脑动脉可导致脑缺血、昏迷等。

 

主动脉瘤则是主动脉局部管壁扩张,形成瘤样病变。其病因与主动脉壁的粥样硬化、退行性变、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主动脉瘤在未破裂前,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胸痛、腹痛等不适。然而,一旦主动脉瘤破裂,将会引发大出血,导致患者迅速休克甚至死亡。

 

大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主动脉增强 CT 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常用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此外,磁共振成像(MRI)、主动脉造影等检查也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大血管病的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如果是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夹层累及升主动脉),通常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手术等,目的是修复主动脉内膜破口,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对于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夹层仅累及降主动脉),可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控制血压、心率,缓解疼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部分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根据夹层的具体情况选择介入治疗,如主动脉腔内隔绝术,通过在主动脉内植入覆膜支架,封闭夹层破口,使血液不再进入夹层血肿。对于主动脉瘤患者,当瘤体直径达到一定程度(一般大于 5 厘米)或瘤体增长迅速、有破裂风险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等。

 

四、冠心病:给心脏供血的“管道”堵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为心脏心肌组织提供血液的重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内壁发生粥样硬化病变时,脂质沉积、斑块形成,逐渐使血管腔变窄,限制了心肌的血液供应。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众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三大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高血脂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容易形成粥样斑块;高血糖则会导致血管壁的糖化反应,使血管壁变硬、变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冠心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等诱因下发作。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一般持续 3 - 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如果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就会导致心肌梗死,这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为严重,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 ST 段压低、T 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会有特征性的 ST 段抬高、病理性 Q 波形成等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在心肌梗死时会显著升高,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冠状动脉造影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可以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和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常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介入手段,将球囊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扩张血管,然后置入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术”),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等情况。手术通过取用患者自身的血管(如大隐静脉、乳内动脉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建立一条新的血管通道,绕过狭窄部位,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心脏大血管外科在应对先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手段和卓越的成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心脏大血管外科将在心脏疾病的治疗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守护这颗生命的“永动机”持续稳定地运转。无论是尚未出生的胎儿,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亦或是步入暮年的老人,都有可能受到心脏疾病的威胁,而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们就如同心脏健康的忠诚卫士,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无畏的勇气,在与心脏疾病的战斗中不懈努力,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宋志斌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