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的“情绪病”解析

2024-06-19 23: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肚子时不时隐隐作痛,排便习惯也变得不规律,时而腹泻,时而便秘,甚至还会出现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反复发作,让你倍感困扰,却又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其实,你可能患上了一种被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

一、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但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它既不是炎症,也不是感染,而是肠道对某种刺激过度敏感或反应异常所致。肠易激综合征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约为10%~30%,而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15%,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因

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因极为复杂,涵盖了肠道动力异常(如肠道蠕动增快、减慢或节律紊乱,易引发腹泻、便秘及腹部不适)、肠道微生态紊乱(有益菌与有害菌失衡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肠道高敏感性(患者对肠道扩张异常敏感,是腹痛的关键诱因)、生活应激事件、不规律的作息、进食刺激或敏感食物(如生冷、油腻、辛辣食品及奶制品等可能诱发或加剧症状),同时,遗传因素与脑-肠轴调节异常也是其重要的发病基础,而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机体应激反应,进而产生肠易激综合征。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多样且复杂,几乎所有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为主,疼痛性质多样,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同时,腹胀感可能持续或阵发性发作,尤其在压力或紧张情绪下加剧;腹泻也是常见症状,常伴随腹痛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有时伴有黏液;而长期精神心理障碍可能导致便秘,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及频率减少;此外,肠道运动加速和直肠敏感度提高还会引发排便紧迫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

四、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以下测试有助于初步判断:

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而排便后症状改善。

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同时伴有粪便外观改变。

以上情况已持续超过6个月。

若符合以上条件,则可初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但为了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还需进行结肠镜、腹部CT、结肠钡剂造影等辅助检查。

五、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应遵循分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管理和中医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肠道蠕动能力,减轻肠道痉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痉挛药、止泻药、通便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抗痉挛药可缓解肠道痉挛;止泻药可减轻腹泻症状;通便剂可缓解便秘;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减轻症状。

饮食管理:合理饮食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采用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少油腻、辛辣、生冷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量摄入乳糖,如牛奶、冰淇淋等,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等。中药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辨证施治;针灸治疗可调节肠道功能,缓解症状;拔罐疗法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肠道痉挛。

六、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

合理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保护肠道健康。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调节。

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一些药物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如需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问题,及时治疗。特别是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肠道检查。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当肠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马幸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