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紧张就肚子疼,一生气就拉肚子?这可能就是肠道的“情绪病”——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作祟。那么,肠易激综合征到底是什么?它的成因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这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
一、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这些症状虽令人不适,但检查却发现胃肠道并无明显的结构或生化异常,因此它被视为一种功能性肠病。据调查,肠易激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4%~11.5%,尤其在中青年中更为常见,女性的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腹痛:这是肠易激综合征最主要的症状。腹痛多位于下腹或小腹,便前加剧,排便后可缓解。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部分患者可能在夜间痛醒。
2. 腹胀:腹胀症状白天加重,夜间睡眠后减轻。患者常感到腹部胀满不适,有时伴有嗳气、打嗝等症状。
3. 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这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又一重要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排便较急,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量少,且多伴有急迫感和排便不尽感。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则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
4. 其他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上消化道症状。
5. 全身性症状:除了消化道症状外,肠易激综合征还可能伴有全身性精神症状,如失眠、健忘、乏力、头痛、心悸、呼吸不畅感等,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性交痛等。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因
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方面。目前认为,其病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因素: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国外33%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相近。这表明遗传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2. 肠道动力异常:这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肠道动力变化可能是本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表现为动力亢进,而便秘型则相反,表现为肠道动力不足。
3. 内脏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肠道扩张等正常生理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这种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发病机制之一。
4. 脑-肠调控异常:脑-肠轴是大脑与肠道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其调节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产生的基础。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脑-肠调控异常,从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5.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破坏正常的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6. 饮食因素: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都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7. 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诱因。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肠道运动和感受功能异常,从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四、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并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程:病程需持续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
2. 症状特点:症状在排便后改善;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3. 伴随症状:如排便频率异常、粪便性状异常、粪便排出过程异常、黏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结肠镜等)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从而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五、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肠道蠕动能力。同时,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
2. 饮食管理:合理饮食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采用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对于腹泻型患者,应减少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对于便秘型患者,则应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痉挛药、止泻药、通便剂等。抗痉挛药如盐酸双环胺、马来酸曲美布汀等可缓解肠道痉挛;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地芬诺酯等可减轻腹泻症状;通便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可缓解便秘。此外,对于伴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还可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等。
4. 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症状。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5.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等。中药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辨证施治;针灸治疗可调节肠道功能,缓解症状;拔罐疗法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肠道痉挛。
六、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与健康指导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和健康指导,我们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或减轻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饮食宜多样化、富含营养易于消化:进食宜按时定量,不宜过饱,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空腹,减少油腻、辛辣、生冷食物的摄入。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当的体育锻炼还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4.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都会对肠道造成损害,应尽量避免。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肠道疾病等。
七、结语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其反复发作的症状却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通过了解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同时,通过预防措施和健康指导的落实,我们还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或减轻症状。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刘瑞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胃结直肠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