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可能与情绪有关的功能性疾病,国内外患病率均较高,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在临床治疗中,患者症状反复,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疾病康复有较好的协助作用。接下来跟随本文一起来了解这个肠胃的“情绪病”吧!
1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情绪因素:⑴饮食因素:包括免疫性(食物过敏)和非免疫性(食物不耐受)两个方面,可诱发或加重患者症状。⑵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肠道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通透性增加及免疫功能激活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有关。⑶内脏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更易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⑷胃肠动力学异常: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或痉挛,对进食、肠腔扩张、肠内容物以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过程。⑸神经系统异常: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入信号的处理及对肠神经系统的调节异常。⑹肠道微生态失衡: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内菌群可能发生变化,如腹泻型患者肠道内乳酸菌、厚壁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增多;而便秘型患者韦荣球菌数目增加。⑺精神心理因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有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异常,同时精神心理应激也可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症状。
2如何区别普通肠胃病与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罗马Ⅳ标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包括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次,并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等症状。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器质性肠道疾病进行鉴别。这些疾病通常具有更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和生化异常,而肠易激综合征则缺乏这些特点。
3肠易激综合征该如何治疗与预防?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消除顾虑为主。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科学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调整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和水果,有助于肠道蠕动。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脂肪等,避免过量饮酒和咖啡。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⑵加强心理调适: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抑郁。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⑶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保持3~5次运动,每次30~60分钟,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⑷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⑸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痉药、止泻药、泻药、抗抑郁药和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避免长期使用。⑹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以免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功能性肠道病状。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预防工作也至关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李鹏飞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