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诊断的广阔领域中,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病理科的核心工作之一,活检不仅为医生提供了疾病诊断的直接证据,还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定义与目的、检查流程、检查类型、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阐述活体组织检查在病理科中的重要性。
一、定义与目的
活体组织检查是一种通过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进而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其根本目的在于明确病变组织的性质,判断其良恶性,以及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这一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病理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并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二、检查流程
活检的检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标本采集: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采样方式,如手术切取、内窥镜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采集的标本应妥善保存,并尽快送至病理科进行处理。
2.标本处理:标本送至病理科后,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包括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和染色等。这些步骤旨在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便于后续的显微镜检查。
3.显微镜检查:处理好的标本会制成病理切片,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观察。通过对病变组织及细胞形态的分析识别,结合肉眼观察及临床相关资料,病理医生会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三、检查类型
根据采样方式和检查样本的不同,活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开放式活检:通过手术切取病变组织,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大或需要切除部分病变组织的情况。
2.内窥镜活检:利用内窥镜及活检钳等工具钳取病变组织,适用于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病变。
3.经皮穿刺活检:在影像学引导下,使用活检针穿刺病变部位获取组织样本,适用于深部病变或无法直接触及的病变。
4.细胞学活检:通过取得细胞标本来进行分析,适用于癌前病变、早期肿瘤、炎症细胞变、感染细胞等的诊断。
四、临床意义
活检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肿瘤诊断:活检是确诊肿瘤性质的金标准,能够明确肿瘤的良恶性,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感染性疾病诊断:通过活检可以明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和病变程度,如结核病、肝炎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活检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4.器官移植评估:在器官移植前,通过活检可以评估供体器官的质量和受者的免疫状态,提高移植成功率。
五、注意事项
在进行活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术前准备:活检前应了解病变部位和层次,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同时,患者需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确保手术安全。
2.术中操作:术中应细致操作,避免钝性器械过度挤压组织,以免导致细胞变形或肿瘤播散。同时,应注意标本的固定和保存,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3.术后护理:活检后,患者需注意休息和伤口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应密切关注病理结果,及时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
4.结果解读:活检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并结合临床资料和患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疑难或罕见的病例,可能需要结合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电镜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
活体组织检查作为病理科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严格的检查流程和专业的技术操作,病理科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薛金慧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病理科 副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