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梗阻的症状
肠梗阻发生时,身体会发出一些“警报”。首先是腹痛,通常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肚脐周围,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且会逐渐加重。接着会出现呕吐,早期呕吐物为胃内的食物和胃液,之后可能会吐出黄绿色的胆汁,甚至是粪样物质。患者还会停止排气排便,腹部会逐渐隆起,摸起来感觉硬硬的,有时还能看到肠型和蠕动波,同时伴有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整个人会非常难受。
二、肠梗阻的常见原因
肠梗阻的成因多种多样。肠道内的异物,比如不小心吞下的果核、硬币、大块食物等,可能会堵塞肠道,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肠粘连也是常见原因之一,这通常是腹部手术后,肠道之间或肠道与腹壁之间发生粘连,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通畅性。另外,肠道肿瘤、疝气、肠道炎症、肠扭转等情况,也可能引发肠梗阻,尤其是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三、家庭应急措施
1. 停止进食饮水:一旦怀疑发生肠梗阻,应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避免加重肠道负担,使梗阻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此时肠道已经堵塞,再进食饮水只会让肠道内的压力越来越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疼痛和肠道损伤。
2. 调整体位: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这样可以减轻腹部的张力,缓解疼痛,同时也有利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如果患者伴有呕吐,要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危险情况。
3. 记录症状与体征:在等待救援或送医过程中,家人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腹痛的频率、程度,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颜色和量,以及是否有排气排便等情况,并详细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
四、及时就医
肠梗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家庭应急措施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治疗。所以,在进行简单的应急处理后,要尽快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和舒适,避免剧烈颠簸和晃动,防止肠道发生扭转或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1. 饮食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防止吞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的发生,因为便秘可能会导致粪便堵塞肠道,引发肠梗阻。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肠道感染和炎症,降低肠梗阻的发病风险。
2. 避免腹部损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受到外力撞击,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他们的腹部肌肉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损伤。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人,术后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康复训练,预防肠粘连的发生。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疝气等,也是预防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
肠梗阻虽然突发情况让人紧张,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家庭应急方法,并了解如何预防,就能在关键时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时间,保障家人的身体健康。
(许恭彰 商丘市梁园区中医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