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微生物药物定义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长或繁殖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等。
2. 抗微生物药物分类
抗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如下几类:
抗菌药物:名字带“-西林”、“头孢-”、“-霉素”、“-沙星”等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
抗病毒药物:名字带“-韦”的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抗真菌药物:名字带“-康唑”、“-芬净”的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
抗寄生虫药:如阿苯达唑(驱虫药)、氯喹(抗疟药)等。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指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药物的抗菌谱、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药物的疗程和剂量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应当按医务人员处方要求的疗程和剂量服用药物,不随意换药、停药。
自2015年起,WHO将每年11月第三周确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微生物耐药是既往可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药物,不再有效或者药效减弱。微生物耐药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药物使用不当可促使微生物耐药加快发生。耐药可能会导致过去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很容易治愈的常见感染不能治愈。术后感染的耐药性正在增加,加大了包括剖腹产、器官移植和关节置换在内的手术风险。抗微生物药物可保护免疫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脆弱人群,包括接受癌症治疗的人群;防止耐药性,可保持这些药物的有效性。
预防微生物耐药人人有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勤洗手,注重个人卫生。良好的手部卫生有助于限制感染、预防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应该提高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合理使用药物。
(李妍 河南省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