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早产儿的十大关卡之消化关

2024-12-10 13: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早产儿,由于其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相较于足月儿,面临着更多的健康挑战。在这些挑战中,消化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导致喂养成为一大难题,不仅影响其住院时间的长短,还直接关系到其生长发育和生存质量。以下是早产儿在消化关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早产儿的吸吮和吞咽动作在宫内虽已出现,但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周左右才能发育成熟。因此,早产儿在吃奶时容易发生奶汁吸入肺部的情况。

胃上端入口未发育成熟:早产儿的胃上端入口(贲门)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引起胃内食物逆流回食道,导致胃食道返流。

胃容量较小:早产儿的胃容量相对较小,容易溢乳,即在吃奶后顺着嘴边流出一些奶来,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随着宝宝的成长会逐渐改善。

胃肠蠕动慢且弱:早产儿的胃肠蠕动功能较弱,容易出现肚子胀或胃潴留(胃排空慢)。

胃肠消化酶分泌少:早产儿的胃肠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差,吸收能力也差。

肠道免疫保护功能未发育成熟:早产儿的肠道免疫保护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二、早产儿消化关的挑战

喂养不耐受: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不成熟,开始肠道喂养后,不能消化摄入的奶液,容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大便异常等临床症状,导致喂养计划延迟,称为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是早产儿喂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NEC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消化道疾病,主要由感染、肠道供血不足、喂养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宝宝主要表现为腹胀、大便带血等,严重者可出现肠坏死、肠穿孔、休克等表现。NEC的发生对早产儿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三、应对策略

合理喂养:

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最好的天然食物和营养来源。母乳喂养能加速胃排空,改善喂养不耐受,还能为早产儿提供免疫保护,减少NEC的发生率。对于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可以在母乳中添加母乳强化剂,促进早产儿的追赶生长。

配方奶喂养:对于无法提供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早产儿,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在喂养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奶嘴,避免过大导致呛奶,过小又费力导致宝宝拒绝喝奶。

微量喂养:微量喂养指喂养量一般是12-24ml/(kg·d),宜尽早开始,可持续5-10天。研究证明微量喂养有利于促进早产儿胃肠道生长发育,改善喂养耐受性,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

体位与鼻饲:

体位调整:将早产儿的头部和上身抬高30°,采取右侧卧位,有助于减少胃食道返流。

鼻饲喂养:对于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可采用鼻饲喂养的方式,配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与益生菌:

药物治疗:在出现喂养不耐受或NEC等严重情况时,需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如使用西咪替丁等药物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喂养不耐受。

益生菌补充: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定植,抑制细菌移位,提升消化吸收能力。

感染防治:

早产儿免疫功能较弱,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较低。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家长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洁和消毒奶瓶、奶嘴等喂养工具。

随访管理:

早产儿出院后仍需长期跟踪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水平,及早发现后遗症的征兆,早期康复治疗纠正。随访内容包括生长发育评估、喂养情况、皮肤、呼吸、消化等方面的情况。

四、总结

早产儿的消化关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大挑战。通过合理喂养、体位调整、药物治疗与益生菌补充、感染防治以及随访管理等综合措施,可以帮助早产儿顺利闯过消化关,促进其健康成长。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随访和护理,为早产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关爱,为其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慧杰 河南省人民医院 新生儿监护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