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这一突如其来的生命危机,往往让人措手不及。然而,在生死瞬间,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就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心脏骤停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症状、原因、急救措施以及预防方法,让您在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时能够从容应对。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与症状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全身重要脏器严重缺血缺氧。心脏骤停发生后,患者会立即失去意识,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呼吸,瞳孔散大,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
心脏骤停的症状非常明显且紧急,一旦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异常、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判断为心脏骤停,并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二、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心肌细胞会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2. 心肌病:心肌病会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都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引发心脏骤停。
3.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这些心律失常往往发生突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前兆症状。
4. 其他因素:如严重的呼吸衰竭、窒息、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药物中毒等,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三、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状况,每一秒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在进行急救时,需要冷静、迅速、准确地采取措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以下是心脏骤停急救的详细步骤:
1. 判断与呼叫急救人员
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时,应立即判断其是否为心脏骤停。可以通过拍打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喊来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同时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来判断大动脉搏动情况。如果确定患者为心脏骤停,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通知专业急救人员前来救援。
2. 胸外心脏按压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胸骨中、下13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也就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时,双手重叠,左手掌跟紧贴患者胸骨,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腰背部肌肉力量,以适当的速度和深度(通常为100-120次分,5-6cm)进行按压。正确的胸外按压能促使心脏将血液泵向全身重要器官,为后续的复苏争取时间。
3. 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应清除患者口腔异物,开放气道。可以采用仰头抬颌法,使患者下颌尖与耳唇的连线与地面垂直,保持气道畅通。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确保患者胸廓隆起为有效。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进行。
4.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如果现场有AED,应尽快获取并使用。AED能够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在需要时自动进行电击除颤,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按照AED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正确位置,分析心律后,如提示需要除颤,立即进行除颤。
5. 高级生命支持
急救人员到达后,会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如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等。此时,应配合急救人员进行抢救工作,提供准确的患者信息和现场情况。
四、心脏骤停的预防
虽然心脏骤停的发生往往突然且难以预测,但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摄入油腻性食物,如油条、肥肉、炸鸡等,以减轻心脏负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骑车等,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3. 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心脏骤停的风险。
4.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更多生命。同时,了解AED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获取并使用。
五、结语
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状况,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死瞬间挽救一个生命。同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在面对心脏骤停这一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迅速行动至关重要。记住,每一秒都关乎患者的生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段正伟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