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生命之旅”是一个充满科学与爱的过程,从采集到输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以下是这一旅程的详细解读:
一、血液的采集
血液采集是旅程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献血者的爱心被转化为一袋袋珍贵的抗凝全血。为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每一袋血液都会使用唯一性条形码进行标识,这个编号就是它们的“身份证”。这些血液随后被迅速放入4℃的冰箱中保存,并尽快由专业的血液运输箱运送至血站,全程冷链保护,确保血液的最佳状态。
二、血液的实验室检测
到达血站后,血液样本会被送往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严格的检测。这些检测包括ABO血型、RhD血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一系列传染病标志物(如乙肝、丙肝、HIV和梅毒)等。这些检测旨在确保供血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血液匹配,同时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一旦任一项检测未通过,这份血液将被视为不合格,并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这一严格的程序确保了每一份血液的质量,为接下来的用途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血液的成分制备
经过检验的合格血液会被送往成分制备科,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这是一个极具科学性的过程,涉及到对血液结构的深刻理解。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而血细胞则进一步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去除白细胞:首先,血液会通过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最大限度减少临床患者的输血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
离心分离:接下来,血液进入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进行梯度离心,将血液分层成两层,密度较小的血浆在上层,密度较大的红细胞在下层。
成分分离: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上,血浆和红细胞被分开,并放入不同的储存袋。同时,在红细胞中加入适量的红细胞保存液,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这样就制备成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血浆。
此外,新鲜冰冻血浆还可以作为原料进一步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而普通血浆则经过病毒灭活处理,通过无菌接驳技术在普通血浆中加入亚甲蓝,随后在光照下亚甲蓝使大多数病毒的脂质包膜破坏,即病毒灭活。再使用亚甲蓝过滤器将亚甲蓝滤除,将血浆置于血浆速冻机中冰冻,制备成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四、血液的储存与调配
完成成分制备后,所有合格的血液成分会被送至供血科进行储存。这里可以视作血液的“仓库”,储存着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静待医院的召唤。血液成分的储存条件要求极为严格,不同成分所需的温度和环境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到其效用与生命力。
当医院有患者需要用血时,医生会联系供血科,说明患者的具体需求。供血科的工作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调配相应的血液成分,确保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所需的治疗。这一环节中,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快速反应和科学判断,责任重大。
五、血液的输注
血液从输血科取回到病房后,就开始了它的最终使命——输注给患者。血制品的输注时间主要针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这两种血制品一般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一般2U红细胞要求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一治疗量的血小板要求在半小时内输注完毕。所有血制品在刚开始输注的15分钟内要慢,观察患者无输血反应后,再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速度输注。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注速度还需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而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和流程,一袋袋充满爱心的血液得以安全、有效地输注给需要的患者,为他们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这就是血液的“生命之旅”,一个充满科学与爱的奇妙旅程。
(朱彩霞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