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手术,特别是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PICC导管因其长期留置、安全使用、减少频繁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等优点,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认可。然而,随着PICC导管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一、PICC导管简介
PICC导管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穿刺置管,将导管末端置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主要用于中长期持续静脉输液及用药的患者,如化疗、营养液等,其优点包括减少频繁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感染发生率低、导管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等。然而,PICC导管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需要及时预防和处理。
二、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
1.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PICC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冲封管方法不规范、患者不及时护理、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营养液粘稠未及时冲管、导管长时间在血管内以及血栓形成等。
预防措施:
- 规范置管操作:加强PICC置管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确保置管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在置管后及时利用影像技术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 谨慎使用导管:输液时,使用较为精密的输液器及无针输液接头;每次使用完毕,及时冲管,并使用正压脉冲式封管,以防止导管堵塞。
处理措施:
- 不完全堵塞:先弄清楚堵管的原因。如果是血凝块,可用肝素盐水回抽法溶解血凝块;如果是药物沉淀物,通过输入pH值与输注药物相对的溶液来溶解沉淀物;如果是脂类沉积,可通过在导管中滴注70%乙醇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来清除脂类沉积。
- 完全堵塞:可先使用尿激酶溶栓,若不能缓解,则考虑拔管。
2. 导管移位和脱出
导管移位和脱出是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置管前操作人员未对患者血管进行科学评估、置管静脉选择不当、置管时患者体位不当、插管速度过快或患者血管解剖结构异常等。
预防措施:
- 科学评估血管:置管前,操作人员应对患者血管进行科学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置管。
- 规范置管操作:置管时,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位,插管速度不宜过快,以避免导管移位和脱出。
处理措施:
- 重新调整位置:对于导管异位,可使用超声、胸片等技术重新调整位置定位。
- 及时拔管:若导管脱出严重,且无法重新固定,应及时拔管,并重新置管。
3. 导管断裂
导管断裂是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导管材质过硬、随肢体的活动产生磨损等。
预防措施:
- 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在置管时,应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避免使用材质过硬的导管。
- 加强导管保护:在置管后,应加强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牵拉。
处理措施:
- 体外断裂:若导管体外断裂,应立即前往医院,在无菌条件下自断裂处剪断远端导管,消毒后可重新接上连接器和肝素帽,冲管,拍片定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常后可继续使用。若无法及时处理或已污染,应及时拔管。
- 体内断裂:若导管体内断裂,一般需要通过介入或手术的方法从体内血管取出断裂部分。
4. 血栓
血栓是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置管操作不规范、患者高凝高脂状态、未及时冲封管、化疗药物或营养液溶液沉淀物较多等。
预防措施:
- 规范置管操作:置管时,应选择推荐的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并使用超声测量患者静脉直径,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直径比例。
- 预处理血管:置管前用肝素盐水浸泡导丝,穿刺后用肝素盐水将导丝上残留的血液擦拭干净,以减轻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
- 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多做置管侧肢体的握拳运动、上下活动,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保持血管流动充盈,防止血流淤积形成血栓。
处理措施:
- 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发生时,患者会出现疼痛、患侧肢体肿胀、活动不力等不适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发现、早期处理、积极抗凝和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
5. 感染
感染是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患者被穿刺侧肢体活动度过大、皮肤出汗较多、不及时更换贴膜等。
预防措施: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冲封管护理人员在接触穿刺部位前后应彻底清洗双手、消毒。
- 局部使用抗生素:对于长期PICC置管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氯已定、利福平等抗生素包裹的PICC,以降低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 及时冲管:对于长期输注高营养液等粘稠度较高的液体时,应每6~8小时用NaCl溶液冲管后再封管。
处理措施:
- 局部感染:若PICC置管后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或脓性分泌物,应局部外敷抗生素治疗,每日换药,直至痊愈。
- 全身感染:若患者出现高热、化脓性或血栓性静脉炎、脓毒症、心内膜炎等,应从导管和外周静脉中抽取血样进行培养,并行抗菌治疗。若应用抗生素72小时后症状无好转,应立即拔管。
三、其他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
1. 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导管型号不合适、导管过硬、穿刺血管比较表浅以及穿刺速度过快等。
预防措施:
-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血管:置管时,应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和静脉血管。
- 提高穿刺技术:置管人员应接受规范化培训教育,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或避免损伤血管内膜和因反复穿刺引发静脉炎。
处理措施:
- 物理治疗:若发生静脉炎,可采用固定导管、热敷和患肢抬高等方法,并持续密切观察24~48小时。若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可考虑移除导管。
2. 局部过敏性皮炎
局部过敏性皮炎是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对导管材质、表面敷料贴膜过敏等。
预防措施:
- 选择合适的敷料:在置管后,应选择合适的敷料,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敷料。
处理措施:
- 局部消毒和更换敷料:若发生局部过敏性皮炎,应及时进行局部消毒,并更换不同材质的敷料。若症状不严重,可持续观察;若症状严重,应考虑拔管。
四、总结
PICC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并发症。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置管操作过程,加强置管后的护理和监测。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牵拉导管。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我们可以有效降低PICC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何社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