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的眩晕感袭来,那种滋味可不好受,很多人都会慌了神。其实,眩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而放射科的检查就是帮助医生揪出病因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咱们就一起了解放射科检查在诊断眩晕时的要点。
一、了解眩晕
1. 眩晕的感受:眩晕可不只是简单的头晕,而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的错觉。患者常常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摇晃,就像坐在一艘颠簸的小船上,站立不稳,严重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让人十分难受。
2. 常见病因:引发眩晕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内耳问题来说,耳石症很常见,简单讲就是耳朵里的“小石头”耳石错位了,它会让患者在坐卧体位变化、卧位翻身时突然眩晕,时间一般较短,不超过1分钟。梅尼埃病也会导致眩晕,还会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耳部闷胀感,而且眩晕发作时间较长,可持续20分钟到数小时。从脑部血管病变角度,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让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常见于中老年人,往往还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等问题。另外,脑部肿瘤也可能是眩晕的幕后黑手,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产生眩晕症状。
二、放射科检查手段及要点
1. CT检查:CT检查速度快,能快速生成脑部断层图像。在诊断眩晕时,对于一些明显的脑部病变,如脑出血,CT图像上会清晰显示出高密度影,就像在脑部黑白图像中出现了一块白色的“补丁”,医生可以据此快速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对于脑部肿瘤,CT也能发现大部分的占位性病变,虽然有时候难以直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能看到肿瘤的大致位置和大小。不过,CT对于一些微小的病变,像早期的脑梗死,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可能显示不明显,而且对后颅窝的病变,由于颅骨伪影的干扰,观察效果不太理想。
2. 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超强,能多方位成像,这是它的独特优势。在诊断眩晕病因时,对于脑部病变的细节显示得更清楚。比如,对于脑梗死,MRI能在发病早期就发现病变部位,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脑部肿瘤,MRI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通过增强扫描,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而且,MRI对后颅窝的病变观察不受颅骨伪影影响,能清晰显示内耳、脑干等结构,对于诊断内耳疾病和脑干病变导致的眩晕很有帮助。
3. MRA检查:MRA(磁共振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观察脑部血管情况。当怀疑眩晕是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时,MRA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血管的走行、形态,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扩张、畸形等问题。比如,对于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MRA能直观地看到椎 - 基底动脉是否有狭窄,以及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如果是血管畸形,MRA也能准确地呈现出畸形血管的形态和范围,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信息。
三、发现问题后的应对
1. 及时就医配合治疗:一旦通过放射科检查发现问题,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如果是耳石症,医生可能会通过手法复位,让错位的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操作简单且效果明显。对于脑梗死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措施,时间就是大脑,患者要争分夺秒接受治疗。要是发现脑部肿瘤,医生会综合评估,制定手术、放疗、化疗等个性化治疗方案。
2. 日常注意事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按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要注意饮食健康,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突发眩晕虽然让人害怕,但放射科的检查能为医生提供重要线索,帮助找到病因。了解这些知识,当眩晕来袭时,我们就能冷静应对,及时就医,让身体尽快恢复健康 。
(王慧敏 河南省睢县中医院 影像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