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作为医学诊断中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检测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类细胞成分及其数量、形态等指标,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揭示人体内部的多种健康问题。以下是对血常规检查能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的详细揭秘:
1. 感染与炎症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身体抵抗感染的主要力量。当白细胞总数或某一类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显著升高时,通常提示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例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增多则可能见于病毒感染或某些慢性疾病。
红细胞沉降率(ESR):虽然不是直接血常规项目,但常与血常规一同检测,用于评估炎症活动程度。ESR加快往往意味着体内存在炎症或感染。
2. 贫血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这两项指标低于正常范围时,表明可能存在贫血。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溶血性贫血等。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些指标有助于区分贫血的类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缺铁性贫血,而大细胞性贫血则可能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有关。
3. 出血与凝血障碍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关键因素。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而血小板增多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虽然部分凝血功能测试(如PT、APTT)不直接包含在常规血常规中,但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数量变化可间接反映凝血状态。
4. 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的极端升高或降低,以及出现未成熟白细胞(如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类疾病可能导致血细胞减少,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伴有白细胞形态异常。
淋巴瘤: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可通过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异常增多来提示。
5. 营养与代谢状况
红细胞参数:除了上述提到的MCV、MCH、MCHC外,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也能反映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程度,有助于诊断某些营养缺乏或遗传性疾病。
铁代谢相关指标:虽然不直接属于血常规,但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常与血常规一同检测,以评估铁储存和缺铁性贫血的情况。
6. 其他系统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能导致血常规中的多项指标异常,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尤其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
7. 药物反应与监测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抗凝药等,可能对血常规指标产生影响。定期监测血常规有助于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查虽简单,却能提供关于人体健康状况的多维度信息。它不仅能帮助医生快速识别感染、贫血、出血倾向等常见问题,还能为血液系统疾病、营养代谢状况乃至全身性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因此,在常规体检或疾病诊疗过程中,血常规检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慧敏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周口市儿童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